第207章(第2/5页)

卓思衡心有触痛,不敢多言唯恐再惹老人伤怀,只能默默点头。

……

天章殿内,卓思衡看见皇帝披衣久咳,回忆起两日前与沈相的见面,心中唏嘘不已。

几位大人年事已高,终究天命自有,但皇帝的身体却实属无妄之灾。这连声咳嗽似比沈相还更吃力气竭,太监急忙上抚肺润燥的新茶,却被专注于卓思衡带来考课最终奏表的皇帝挥手示离。

卓思衡一时心软,待皇帝平喘后轻声道:“陛下,入秋渐寒,早起地龙吧。”

皇帝抬起头来,错愕后却是释然一笑,眼角皱纹尽显:“多谢云山思虑,你不必担忧朕的身体,倒是听说你急着往回赶时星夜兼程得了次风寒,在吏部办公连烧了好几日,如今可好得全了?”

卓思衡再对皇帝颇有微词,此时也心境复杂而感怀居多,只谢道:“多谢陛下关心,臣已大好。陛下日理万机,切请保重龙体以镇社稷。”

“以镇社稷……云山,你看我好好的时候,像杨敷怀这样的人该作乱不也还是不知收敛么?”皇帝言及此事,面上却无怒意,唯有深深无奈,“若不是你肯亲自去到地方查访,他怕不是还是要在昭昭日月朗朗乾坤之下为所欲为。”

皇帝所言是杨敷怀,但卓思衡心中清楚,能让皇帝如此无可奈何的哪是一郡刺史,而是牵扯出来的越王。

只是身为皇帝顾及皇族尊严便是维护统治,保证自己子嗣的光正便是保全自己的名声,因此此案到杨敷怀秋后问斩便在此打住,再未下查。

卓思衡不满此案处置,但此时再掀翻起来并不能改变任何现状,而以他对皇帝的了解,皇帝的忍让绝不是无休止的,他只是需要一个量变与时机。

君臣之间的温情总是短暂,只一刻,卓思衡便将话题引回政务,他打算借此机会彻底为自己的措施铺路。

“陛下富有四海,却不过一双手两只眼,纵使英明德昭如尧舜禹汤,也不敢言知世入微所辖无害。”他先以温言安抚,看皇帝面色稍霁忧色渐隐后才道,“臣奉旨主理吏部,辅治百官,定不辍政务为陛下分忧。今次下访,便是想为陛下选贤举良,让陛下能垂手而治,政达四方。”

“你做得很好,不只是这一件事。还有吏学的选考,也替朝廷纳了一批良才。”皇帝果然受用,言笑道,“前些日子朕同各部爱卿多有谈及此次吏学考核出来归去各府司衙门的人才,他们都说十分得用,比从前吏部派出的那些未有就学的人员要精干得多,此次考校也是多受朝野赞誉,朕想,不若就按照之前的说法,将此例定为常理,今后专设一科吏学,虽不及科举文章为上,但若能选出实干人才,也不失为一广择慧严造福于民的好事。朕觉得,虽说该由国子监主理此事,但终究是任人差派的事情,吏部仍是要有些干预,具体如何实施怎么实施,你同国子监以及礼部一道拟个折子,而后再兴再议。”

卓思衡等这个批示已经很久了,听罢自然乐意,躬身道:“圣上明察国器,当真是万民万吏之福社稷之惠,臣领命。”

虽说没能料理越王,但办成这件事也不算白白忙活。

卓思衡同皇帝一直将考课的批书翻越至傍晚日坠西山,其中几人,皇帝也有自己的升降,卓思衡也都一一听从,并未违背,况且皇帝的思虑大多并非任人唯亲,只是提升了些与宗室家较为出息的子弟,在卓思衡看来也是情理之中。

此事忙完,便要下圣旨颁行确凿赏罚,皇帝本想留卓思衡在宫中用膳,但却似乎想起什么来,笑道:“朕竟然忘了,你在外三月归京一月,几乎没有回家,家中亲人定然思念,还是回去吃个团圆饭吧。”

卓思衡确实不想对着皇帝吃饭,再好吃的御膳他也味同嚼蜡,如今得诏,便谢恩离宫,返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