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5页)

卓思衡郑重道:“圣上明鉴,此事并非臣起始所有之意想,这半年中此意逐渐现露,而《女史典》的最终编成促使臣将此希图禀报陛下。臣最后一项学政之变正是……设立女学。”

皇帝的反应没有卓思衡想象中的大,他很认真得听,似乎也在很认真得思考,许久之后才开口道:“所以你希望长公主有更多权柄,替你便宜从此事?”

“也唯有长公主能成此事。”卓思衡觉得自己和皇帝说话都没有这样恳切过,“臣也是有妹妹之人,于私,臣不愿意看臣妹因身为女子无法施展才行只能屈居末流;于公,臣自臣妹处得知许多长公主编书以来不让须眉的功绩,臣希望朝野中、陛下侧多能臣干将,此能臣干将是何人,臣并不希望设限。陛下,朝廷和国家都在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如果能聚拢天下女子的人心,又何尝不是陛下垂范千古的助力?”

即便是肺腑之言,也要先摆出利益让皇帝动心。

“吏学尚且存有阻碍,开设女学如果反对之声更甚,你该如何处之?”皇帝并不想表现出自己对卓思衡的提议已经感到蠢蠢欲动,他只是抛出另一个问题。

“依臣之见,女学倒未必会有吏学反对之声那样多,即便有,也多从腐儒之观外戚之祸大做文章,然而陛下,我朝非但没有过外戚之祸,反倒因公主成事而受益。再加上《女史典》里桩桩件件都可以反驳此言,不足为虑。”卓思衡决定给皇帝一点可以彻底放心的定心丸吃吃看,想打动注重利益的人,也唯有利益至上的说法能做到了,“陛下,女子虽不在朝野,满朝文武功勋却家家有女子,若女学能为各家女子提供更高一级可攀升之捷径,众人因受益于此,必然以沉默作为表态,将益处均衡审慎而分,便可更令诸人归心。”

卓思衡不给皇帝反应再提问的机会,径直抛出原本前用的论点,加以缀饰,契合方才所言道:“陛下或许会忧心,这些官宦功勋家的女子,亦有力量影响朝局,但陛下也请知晓,这正是臣举荐长公主殿下的原因,试问陛下难道会疑虑长公主的忠诚与耿耿赤忱么?殿下若执掌女学,世家女子皆于其麾下,她必然是会为陛下与天下尽力守责,若后世愿意效仿此道,也将以天家公主相继可为,亦是长治之略绝非一时之能。远虑近忧臣已经都尽数分明,如何裁断,臣愿谛听陛下的谕令。”

这次的沉默相对而言短暂许多,卓思衡在心里倒数,十个数还没数完,皇帝便给了他答复。

“朕已知晓你的用心。”皇帝感赞而叹,走下座位至卓思衡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云山,你行事素来为长治天下考虑,朕如何不知?只是此事牵扯略广,朕要考量一番再做决意,朕不是不懂你的意思,而是要权衡许多,你可明白?”

皇帝会为利益动心,也会为利益犹豫,卓思衡早有所料。他并不懊丧也并不失望,只笑而平静得行礼道:“臣侯听圣裁。”

“朕也相信你身为兄长,也有为妹妹所考虑之处,其实朕是兄长,也是人父,朕也希望朕的女儿能同儿子一道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这才不负她们生在帝王家,若只是寻常嫁娶,朕又何故命罗女史言传身教明德之书明世之典呢?”皇帝叹道,“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镇定二公主的才略与风范呢……”

卓思衡心道,你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有镇定二公主的才干和忠义来辅佐你未来的继承人。不过皇帝说的话也未必是虚,至少他没有任何兄弟,不免有时会有腹背受敌孤立无援之感,独一个手足便是宣仪长公主了。长公主虽在皇帝的授意之下偶有涉猎朝政,但却并未真正走至幕前,可也正是这份积累和朝臣对长公主权势地位的认可,让卓思衡打算将她推向正前,去掌握更多政治话语权,女学需要的榜样也是女子,而不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