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2/5页)

御史台的顾缟也在其间,同时还有翰林院检校吕谦行,今日只有他一人绿袍,格外扎眼。

当然还有卓思衡。

皇帝坐下受拜后,仿佛不知今日的剑拔弩张,笑道:“今日春倦疲乏,惹人贪睡,朕让诸位好等了。”

众人皆道不敢。

卓思衡看皇帝红光满面的样子也像是睡够了,晨起他看自己镜中满面倦容,梳洗后才有了精神,熬夜过后的人和吃饱喝足的精神状态果然不一样。

几位中书省大员先陈禀今日报上的各地奏章,从南方各州夏耕即将开始的筹备,到北部几地边防的轮换,夹杂水运、盐务与互市等冗杂繁驳的诸事,皇帝一个个听来,一个个询问,最终拿定大家都觉得稳妥的办法,再命中书省下发政令到各地去。

待到说完这些,吏部尚书曹廷玉才依照流程开始汇报自己的工作:“圣上容禀,中察六月初一始启,仍旧是先中京府再宁兴与江南二府的顺序,吏部已将详细中察列序汇于折内,请圣上参看。”

接过此折,皇帝先打开参看,这其中的空档与沉默教崇政殿内其余官员紧张极了。

虽说是吏部的折子皇帝在看,众人却有意无意都暗暗把目光朝卓思衡处去,在列哪个不是官场中的翘楚,坐至此位,人人皆知吏部的用意,若卓思衡为国子监上下五十余官吏妥协,那吏学怕是都办不成了,最难的是皇帝已经下了旨意,想要推翻何其之难?怕是还要见罪于圣上。然而若不从……这一番中察下来,怕是整个国子监的人都要脱层皮。

卓思衡自己也明白,除了沈相一贯中立,为人正直不偏不倚,除去吏部外,其余五部虽都与他有交易在暗处,但在他有明确信号得以扭转乾坤前,他们是不会帮助自己的。

利益换来的盟友只在分赃时才是伙伴,而风险来临只会作鸟兽散。

但卓思衡并不怪他们,自己来到这里便是做好了孤军奋战的准备。

所有人都在等他表态,甚至曹廷玉自己也纳闷,为何卓思衡还是不语?皇帝此时将奏折重重一合,笑道:“中察之事便按照吏部的意思来。”

直到尘埃落定的一刻,卓思衡仍是一言未发。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是要放弃或是打算暗中给吏部一些好处来认输时,胡百川照例询问是否还有奏请。

此时,卓思衡才缓步而出,轻声慢语一入寻常道:“臣有奏。”

众人的神经再度紧绷。

“哦?可是学政一事?”皇帝也下意识直了直背,仿佛也是好整以暇期待已久。

卓思衡拿出连夜赶出的奏章递上,才略略提了提声音道:“臣奏请督学一制,改塑天下学风,监察学政之弊。”

“何为督学?”皇帝自胡百川处接过奏章甚至没有翻开,忙问道。

“‘督’为督查院之‘督’,取其行督责之术含义。臣请圣上开新一职是为督学,用以监督考核中京府与各地学政官吏……”

卓思衡在众人的震惊中,介绍完了他此次设督学并与之配套的全部四项政策:

其一,创立督学官职,由御史台统率下辖,对天下学政相关官吏进行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核;

其二,督学的工作范畴与御史台类似,只不过专为学政而设,其考核对象为中京府和其余二府的国子监及府学、各地州学,考核内容为以上官学每三年的科举三试入围人数及比例,与当地学政官吏所管辖地方的公私二学学生入学率与百姓识字率。另外附加一条,将当地入学率和识字率二项也纳入当地父母官的考课标准;

其三,国子监与州学每年进行一次学力考试,学生的作答与合格水平才是评估博士与教课人员的唯一可量化标准。也就是说根据第二点和第三点,对于国子监太学以及各地州学乃至学政官员的考评今后将以此等数据为准,而不再采用吏部现行的传统“德义、清谨、公平、勤格”四项查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