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3/5页)

他求问的目光去看沈相,然而沈相目不斜视,也不理眼前跪满一地的人,率先走在前头,直奔孔庙去供奉匾额,示意后续人等跟上。

不表态有时等于表态。

杨真心里有了底气,也不言语,直走进去。

胡百川以前见过卓思衡许多次,他随侍伴驾多年,最擅长的便是体察圣意,他知道皇上眼下最重视的就是卓思衡当的这份差事,于是在姜文瑞和卓思衡面前逗留片刻,低语道:“辛苦二位大人了,圣上那边我自会交待,大人们且放宽心,勿要为此耽误正事。”

姜文瑞同卓思衡谢过胡公公好意,两人看对方的眼神都知道已然成事,便都跟上,继续走完接下来的流程。

众人于大成至圣先师挂画前供奉匾额,宣读圣上亲自撰写的祭表,由随行的鸿胪寺礼乐官奏大雅之乐,供奉祭器。一套流程走完,才能请出匾额,送至群贤堂上高挂,至此流程全部走完已过去两个时辰,好些人都是疲惫不堪,方能喝下第一口水,然而那些被绑着的犯事子弟还在院子里,他们也不敢叫闹,战战兢兢等着结束松绑。

但他们等来的却是面容依旧冷峻的沈相用平静的语调下令:“带回宫里,交由圣裁。”

众人皆是一惊

卓思衡低着头都不敢露出笑容,抬头时已是忧心忡忡道:“沈相,下官初理国子监便引出如此大的事端,是下官无能,他们到底还年轻,有些仍是孩子,不如先暂且让他们回家思过,下官自去圣上处领罪。”

他这样说,好些刚才闹事的有点良心的学生都有些羞惭,心觉自己无礼,给新上任的国子监司业下不来台,背后还有更猖狂的扬言,谁知这位年纪轻轻的卓大人竟有如此肚量,更是真心关怀他们,实在令人感动。

姜文瑞也跟上一步道:“下官身为国子监祭酒,更是难辞其咎,若要处罚,也当由下官承担。”

沈相对上卓思衡的眼睛,对视半晌,他正要开口,忽然听一声高叫自身后嚷起:

“我娘是皇上的姑姑成端大长公主!你们好大的胆子!”

卓思衡看过去,原来是景宗最小一个妹妹的儿子在那里叫嚷,可能是听说要被压去见皇帝于是心急,只能出此下策,妄图以宗室的贵重身份要沈相忌惮,好来个就地松绑。

虽说真的很蠢,但卓思衡还是暗自希望这小子声音再喊大一点,让更多人听到,忍不住偷偷给他加油鼓劲儿。

短暂的凝滞后,沈敏尧再不逗留,连看都未看此人一眼,只对胡公公和杨真说道:“杨指挥使,胡总领,请一道回宫复命,并为此事同作见证。”

二人皆礼让沈敏尧先行,他身有皇命,也不推辞这份礼数,走在最前面出了国子监,禁军将所有绑住的人全都带着跟上,杨真不忘回头单独对卓思衡抱了个拳,眼神仿佛像在说都包在我身上了。

“大人,该要他们先行归家,我们也得准备准备了。”卓思衡对姜文瑞低声道。

于是遣散已是心惊胆战慌乱至极的学生们,卓思衡和姜文瑞分别派人去通知家里人,今天不用给他们留饭,来大活儿了。

……

正是午间用膳时分,宫里这个时间总是相对安静,然而今日天章殿外确实严阵以待的紧张景象。

自从归来复命的沈敏尧、杨真和胡百川归来,气氛就已经变成这样了。

三人将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告知皇帝,又让人带来那些闹事被绑缚的宗室与官宦子弟入殿,由已是差点被气死的皇帝亲自审问,这些酒囊饭袋有惹是生非的能耐却没一个能在皇帝的怒火面前说出完整清晰的囫囵话,颤颤巍巍交代清楚斗殴的始末,气得皇上命禁军将这些人统统打入大理寺的大牢。

一时之间,皇宫忽然变得和大朝会一般热闹。

皇帝嘴唇气得发白,胡百川赶紧叫来太医,皇帝顾不上这些,先让人传召这些闹事子弟的父亲长辈入宫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