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第3/3页)

“大人此言差矣。御史台为何被称‘难苦官’,一是俸禄不多,主理之事却挨累且开罪人,二是其身负监察之职,监为眼目为天下睁张守定是非公理,察则要明辨实情代圣开听,若不详知所察之事,如何称之为察?如何明察?大人来之前若是没备好学政之业的功课与要务,岂不是渎职之辈?下官不信圣上以明断之德会任由如此官吏来做这巡察主使的当断正听之职。”

此言一出,好些人都白了脸,有的是气,有的却是怕,即便是王伯棠也被卓思衡的气势镇住,一时竟愣住,饶是被卓思衡点名直诤的顾缟也是没料到会闻得此言。

“休得无礼,顾大人今日一早抵达我们永明城的码头时,手上还捧着州学案的案宗,怎能说是不察呢?”

潘惟山如何圆滑通事,当即出来圆场,像是申斥卓思衡言语过激,却是搭好台阶,又明着告诉卓思衡顾大人并非不知情况,卓思衡该说的都已说到了位。这台阶此时不下更待何时?

卓思衡如何聪慧敏锐,他不是走下台阶,直接采用滚下台阶的方式说道:“若要知晓全貌详情,只看这一处并不能评议,下官相信顾巡察得见之后必会有所得。”

“听闻此言,我也有一问。”

高永清第一次开口说话。

他此时官阶虽比卓思衡低,却带着职务,一句“在下”自称在用与不用之间,可同自己顶头上司一样自称“我”那确实是有点点狂悖的高傲了。

其实在此处的人大多知道卓思衡和高永清的出身与过往,又知道当年二人在朝中时,因卓思衡在青州上疏案里被高永清拒之门外,于是二人再无往日情谊与后日来往,仿佛断交一般失去任何联系,高永清被派至此地,便实在有些微妙了。

卓思衡看着高永清,心中百感交集,但口中语调起伏于方才并无差异道:“请讲。”

“我也同看过弊案卷宗,其上所写边之后瑾州州学所余学子不过二十有一,想来之前仍有人为求避祸不断离去。但今日所见却与卷宗之上大相径庭。光是此处便有来往学子不下三十余人,想来内学更多,那么此事究竟如何相异又为何相异,还望卓提举解释一二。”

高永清声调冰冷,同顾缟几乎一样的漠然,但卓思衡却在这问题里抓住一丝关键,那就是高永清想要他借此机会,好好介绍一下自己改革的成果。

说是质问,其实是襄助,只是贤弟的表情不像御史,倒像是大理寺来给自己审案。

心潮起伏当中,卓思衡明白永清贤弟的好意与用心,又将唐氏一族连带所有亲戚以及郑相用他能想到最恶毒的语言在心里骂了一遍才从容不迫开口道:“且先入内学,下官自当知无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