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4/5页)

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想彻底杜绝外戚为祸朝纲的可能性,就要从如何教育女子开始思考。科举取士为国抡才,讲究的是为国,那么女子教习却从来强调光耀门楣,是不是就落了下乘呢?故而好些成为外戚裙带的女子只知有家不知有国。但如果能用对待士人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天下女子,让她们心中承载家国功业之重,通晓治世明达之理,就算她们父兄子弟里有如庾亮一般的社稷蛀虫朝廷歹人,她们也能有能力制衡,因为受过国政教育后的女子,就如同立志为官的士子一样,将国列于家前,拥有同样宏达的志向,坚不可摧。

……

卓慧衡又以举例引出论点再阐发论据的方式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期间多有抹去再推敲的字句,又恐言辞不够深刻,多有删添。

终于到了文章的最后,慧衡忽然想起昔日童年时曾与大哥一道读书时深记的一则《晋书》故事,刚好可用来放在文章最后,既能回首点题,又能引深意长。她略加思索,提笔将心中所涌加诸于墨:

东晋流民帅刘遐,其夫人邵氏乃是名臣邵续之女,当年邵续赏识刘遐虽非门阀士族,却“忠勇果毅,义诚可嘉”,将女儿嫁给他。刘遐自为朝廷所用,一直坐稳北中郎将和兖州刺史。这期间他几次平定叛乱,的确没有辜负皇上和自己岳丈的赏识。

后来刘遐去世,他毕竟是流民帅出身,部下多草莽,好些人为贪功便想趁此时拥立刘遐之子为王,此时已经是遗孀的邵氏听闻此事,先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便去纵火烧毁刘遐军队的军械库,事发突然,众人救援不及,兵戈凶器毁于旦夕,但妄图作乱之人也没有了利器成事,被邵氏一并捕获问罪。千疮百孔的国家免去了一次丧乱,疲敝不堪的百姓也少去一次流离。

听闻邵续教女,常引典籍与史论,不止文义,亦教女骑术纵马,视若子嗣培养。最终此女为国维安,为家免祸,不可不谓之使人深感邵续之远见明察,邵氏之国士襟怀。

“假使庾姓世家教女怀此德量心襟,江左北伐天下再统未必无告而终矣。”

这个结尾她再满意不过,重重一笔落下,也听击罄声同时响起。

糟糕,还有一个时辰考校便结束了!

卓慧衡赶忙再研开墨块重新添水,拿出新纸,写上籍贯姓名,抄录策答。直至最后抄完浑身松弛的瞬间,她才感到一丝眩晕和浑身的疲惫,整个人已是强弩之末,轻轻一抹便能在额头上抹下豆大的汗珠。

幼时病发之态似又袭来,呼吸被扼住的苦痛已许久没有体会,此时犹如老友再逢,却不那么热络相熟。

卓慧衡咬紧牙关,怕因自己昏厥意外等事取消资格,她反复鼓励自己,心说道:坚强些,再坚强些,哥哥省试三日,无人打点衣食,大到备试小到起居琐事必须亲力亲为,那时的他只会比自己更为难熬,他却可以展才扬名,又于金殿问策中独占鳌头,自己未有哥哥当日一己之力兼顾诸事的艰难和分乏,更不能露出哥哥未有之软弱。

终于待到完试,公主府女官收上众人试卷,卓慧衡缓缓而出,但见大多同考女子也都是差不多的情形,面色惨白不说,有些连下唇都咬得快不见血色,四个时辰的长考对她们来说是未曾有过的考验,她们自幼哪经历过科举般的参答要求?都是头一遭体验如此的艰辛与重任。

但是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

行至门外,各自马车上随着声声呼唤,下来的不止有丽装贵妇,还有许多人家未及笄的少女和未及冠的男孩。他们都是来接自家姐妹的,好些女孩见了家人已是坚韧不住,扑到亲人怀里便落起泪来,却也是笑中有泪,在家人的搀扶下入了轿厢。

卓慧衡很希望此时父母尚在接她回家,又忽然想到,当日哥哥三天煎熬走出考场,得见其他士子皆有父母亲眷相接,却唯独他孤独一人,心中该有多悲恸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