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第2/3页)

国家机构就是正规。

卓思衡感慨到。

中书省前朝曾名紫微省,乃是离官家最近的决策职能机关,结构相当简单,只下设两个部门:政事堂和翰林院。政事堂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实际权力上的宰相作为首脑,下属官员极少,不设冗门,但都为精干之辈,只与皇上讨论国家大事并制定草拟国家政策,任何国事皆可置喙,而翰林院则拥有一部分学术功能,比如给皇上开经筵讲讲课,与皇上共同学习进步之类,但也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替中书省草拟旨意与诏令,参与国家政策的讨论和撰写传达工作。

此外,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是虚职,专贴给那些致仕的顾命老臣,故而实际上中书省的真正座首便是自己曾见过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沈敏尧。

入了翰林院,他的顶头上司则是省试的出题官曾玄度。

还都是熟人。

卓思衡一面整理尚还空荡荡的凉阁书斋,一面思索,与其挖空心思去投上司所好,不如乖乖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少惹麻烦,安安静静先度过第一阶段,若是遇见问题,他该如何做就如何做,不推诿也不强直,若是没有,他也借此机会了解一番官僚机构的整合和帝国机器的运作,通过体验给自己增加经验。

他刚想清楚没多时,新雇的柴六嫂便来给他送夜宵。

柴六嫂面貌有些风霜摧折,人也略显消瘦,但却十分精神麻利。她是慕州人士,嫁给跑买卖的货郎后迁来帝京方便生活。前两年男人去到宣州奔走时路上遇到山洪丢了性命,留下孤女寡妇相依为命。虽说财产也有一点,但柴六嫂是闲不住的勤劳人,想着钱留着给女儿添嫁妆,自己做些帮厨的伙计来当谋生进项,听范永说是去新翰林院的老爷家里当厨子,女儿也可以服侍知书达理的小姐,便十分愿意。

她自幼在北方长大,最擅做各种面食糕饼,与卓家口味很是一致,卓思衡吃过一次她下得卤面后便赞不绝口。再加上柴六嫂的女儿阿环也很是活泼干脆,卓思衡虽说还是不习惯家里有人服侍,不过范希亮的顾虑确实对,他忙起来后实在没时间照顾家人饮食起居,也不能让弟弟妹妹总是自己挨累,花些该花的钱替家人买来安顿和时间也不失为一个自己奋斗的小目标。

卓思衡吃过夜宵的素馄饨,又夸奖柴六嫂一番,柴六嫂兴奋得恨不得卓家几个孩子现在就进院子,她好大显身手施展一番手艺,现在就卓思衡一个人吃得也不多,实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负责卓思衡出门和看院的伏季看上去也是忠厚老实的人,不大爱说话,从前有过军差,后来落下病被清退出来,养好后曾在京郊私人的马场当过一阵子帮工,如今马场主犯了事,他也没了工钱,正好他认识范永的一个亲戚,中转介绍来卓思衡家做事,因知道底细,范永也敢将看家这样的差事托付给他。

从什么都要靠自己变成一下子有了三个仆人的“大家庭”,卓思衡觉得自己可得适应一阵子,就像二十五日那天他起了个清早,收拾妥当后出门上班,结果走出五分钟后被伏季驾家里的驴车追上,他才想起来自己不好穿公服走着上班。

这要是真走到了翰林院,第一天就要闹笑话。

他感谢了伏季,上了自家那个便宜买来的二手车上窄窄的蓝青色轿厢,又过了五分钟便到了中书省。

此处衙门正对前路,面前宽阔一道方正场地,砖块平整到连杂草都没有,左右皆有石雕护门,一排桑树横着展开新绿的帷幕,朱红漆门敞开的两侧各站禁军二人,手持戟槊,威武严肃。

卓思衡亮出腰牌得了放行,第一次踏过此门,顿时理解了那些诗文当中士子发出的鱼跃龙门的感慨。

本次二甲诸人均已在翰林院内等候,而前排站着的则是一甲的彭世瑚,卓思衡到后,探花郎许彦风后脚便至,几人见过礼,曾玄度大人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