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2/3页)

“景宗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杀了太子和其党羽……”后面的事,卓思衡是听过一些的。

景宗雷霆动作酷烈心肠,翻出自己亲爹给亲哥定的十二条罪,要先杀戾太子血祭祖宗,冠冕堂皇说父皇大行之前顾念父子之情不肯按照国法处死太子,如今他这样做也是为父皇尽孝,帮助父皇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替他保全父子恩情与后世名声,自己来背黑锅。

真是孝死卓思衡了。

这话连他都唬不来,更别提朝野中那些千挑万选的人精了。

景宗皇帝每天清早起床,不管是去听政召见臣属还是上大朝,都能听见有人在麟德殿和天章殿外呼喊请命,磕头痛斥嚎哭鸣丧,群臣轮番上阵,他看了一个月也被骂了一个月,终于绷不住了,答应不会杀了废太子全家,但废太子本人罪无可恕,谁来都不好使。

于是大部分朝臣都不闹了,见好就收,只剩下几个负隅顽抗。

其中就有卓思衡的爷爷卓衍的爹,曾经的东宫詹事、述古殿大学士卓文骏先生。

本朝的大学士有好多个头衔,是否尊贵要看前面的殿阁名,若是某某阁学士,则是皇帝位自己宠信的臣子专门准备的优渥头衔,即便这人可能官衔资历一般。若是某某殿大学士,那必然是学富五车官声极佳,且辅圣有裨曾任要职,部分殿名冠名大学士只赐给宰相和曾经行驶过宰相职权的官员,比如昭文殿大学士和集贤殿大学士。而翰林学士前不缀殿阁名比较特殊,是皇帝机要秘书笔杆子的专属,非内中密臣不可触及。

述古殿大学士一般会加给曾修撰史书的大臣,卓文骏当年为本朝伊始修撰的前朝官史做过校注集,修订了许多前人谬误,故而得此嘉奖,孝宗早年亦是看重他的学识和能力,所以将太子交由他培养。

太子的学问是很好,但很多事不是教学问就能解决的。

卓家就是这样的罪了新皇帝,最后所有仍然为保太子坚持不懈的官员都被全家连锅端,跪过的都杀掉,家小则流放,无人幸免。

“你高世伯是我父亲的门生,行事颇有父亲的品格,得知老师落罪,不顾自身上书直谏,句句都戳了新帝的痛处,虽未处死,但仍是落得如今下场……也不知他此时如何,是否已与儿子团聚……”卓衍讲述故去旧事时,声音总是仿佛悠远,尾音夹杂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叹息声。

“那么……那位咱们在朔州见过的周通判呢?”卓思衡问道。

卓衍沉下面容,低声道:“周大人他也是父亲门生,且自为官以来便在东宫,后却做了景宗的内应,日常搜集了太子许多琐事,以莫须有的春秋笔法给景宗面呈孝宗。可惜他千算万算……也没想到是废太子的儿子做了新皇帝,以他的功绩资历做个六部侍郎都绰绰有余,如今却沦落到朔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

如今已是贞元三年,时移世易,当真是冬去春来。

卓思衡想,一朝天子一朝臣,希望新帝比较经久耐用,等他考中后入朝为官时,他还能记得自己家人曾为他那个太子老父亲不顾个人安危与命运当庭一哭。

这样自己便还能有机会为祖父和父亲乃至全家恢复旧日的恩荣。

卓衍看卓思衡一直低头思索自己的话,遂重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道:“为父给你讲这些,不是为了你将来小心利弊,更不是让你动不动就玉碎瓦全,而是便做直臣忠臣,也该有自己的谋算。朝堂之上风云诡谲,孩子,你若是入朝为官当谨记,即便最危难的时刻,也必不能为荣华舍去读书的本心。但若非存亡之际,事有余地亦有施展,要切忌冲动血勇,略有转圜也不失为为臣之道。”

卓思衡是佩服卓衍的,即便经历如此多悲剧痛苦,他仍坚持心中的原则,并以此教育自己,又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给出底线不失君子之节,但仍保留筹划与发挥的空间,让自己未来裁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