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第2/3页)

卓思衡有些诧异,不是说解试要在本州本籍考么?怎么跑到宁兴府去了?

大巍朝疆域甚广开历代之最,太祖皇帝便在建国伊始先将天下三分为北中南三个地理区域,中京府帝京乃是皇朝都城所在,而为保南北吏政与民安,在北方设宁兴府云中又谓北都城,在南方设江南府建业又谓南都城。

宁兴府地处北镇五冲要地,北守延和军治监与西胜关要塞,南通京宁运河直抵皇朝心脏,西接慕、戎二州有达乌梁的互市与官道,东濒麟州本朝龙兴之地,可谓天下通衢更兼险要。

这可是北方第一大城,他去那里考解试?

“我朝有规定,二三郡邑小州若是地广人稀,每年应科人数不满百,便办文牒去临州解试,然而北方四州每次开科应试的人数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人,索性太宗时期便下诏,这四个州都无需浪费物力财力单独建自己的贡院,一齐到宁兴府取试。”卓衍给儿子解释,“到那时你便可得见真正大城气象了。”

卓家父子正在交流璀璨未来的时候,科试场内的卷子已都交纳糊封完毕,卷不过八张,又都是几乎有标准答案的试题,朔州学正一人片刻便能批阅完毕,学录只在一旁看着,心想不知哪张是周家小公子的。

谁知这时,提举朔州学事司的刘溯刘大人却走了进阅堂,众人连忙起身朝上峰行礼。

刘溯看上去比屋里所有人都年轻,不过三十岁上下,面白少须,然而大家皆知,刘大人来这里外放不是他年轻有为,而是得益于他旧日于朝内的恩师佟铎。

佟铎致仕前曾官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集贤馆大学士,致仕后皇上恩荣有加,又加封了太子少傅。其曾主管吏部时便对时任翰林院校书的刘溯颇为欣赏,多有提携。本来从翰林院出来后刘溯外放到朔州该是当个郡内的通判,然而他却径直做了朔州学事司的学正,三年后原任擢升提举。

他来这里实属意外,科试是无需他这个学事司老大照应的,不过刘溯做官从来颇为认真,不愿给恩师丢人,又听说今年本州考科试的孩子居然有八个,创了朔州建州以来的历史新高,于是特来巡视一番。

科试无需另任考官,州内学事司自行判别即可,刘大人来了,其余人便让他率先阅卷。

刘溯接过看去,手上这张卷字是不错,然而对答略有差池,不过只错一两道,自是无需苛刻,便朱笔勾圈,算过了。前几张卷子大抵如此,他忍不住感慨这地方真的不比自己家乡青州,每年科试还得单开贡院才能装得下一屋子小孩,个顶个答卷漂亮准确,这般卷子若是落在他老家学正手里怕是基本要被扔出门去的。

然后,他猛然间眼前一亮,整个人都绷直了脊背。

这样好看的字实在少见,规矩里又透着锐意,横竖撇捺均是勾画有力,于孩子来说写出这般字迹已是极难得,更别提前面小题皆是全对,后面大义诵文也遣词成句别致准确,便是放在学风荣茂之州与教化繁盛之地,这字与卷子也是一等一的上佳。

想不到偏远朔州竟有如此才学后辈!

本次题目是他自己出的,其实有一道《尚书》的大义对于科试生来说略有些难,可若都是无趣简单之题,难免人人都过,显得他好像怠慢公务,便做了保留。之前看过的几张卷子无一人答出,唯独此卷洋洋洒洒鞭辟入里。

问得是:《尚书周书》“梓材”一篇三比何?何解?

不同于其他题目大多是死记硬背,此道题需要理解周公为何以三种比喻当做教育方式,来引导康叔施政。

写答此卷的少年不但答出“明德”与“德政”两个关键,最厉害的是居然还能旁征博引,将《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的“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当做旁论抛出,给予“明德”和“德政”的后续解读,并继而阐述出此乃“成康之治”的始因之一,当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