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现实里的等级观念(第3/3页)

大师云云,也是可以讨论可以变更的,小苗可能成长为大师,大师也可能变得过气乃至发霉生锈。这方面是大师,换一个行当,他或她连学徒都不够格。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师千百万言,必有狗屎。不能因为是大师便不承认其失误,也不能因其失误便不承认是大师。

大师产生与历史境遇、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常常不像人们想得那样简单。有些论者力主二十世纪中国无大师,其目的在于批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与中国环境。不错,现当代中国文人的境遇是有许多可圈可点、可思可叹之处,历史经验特别是“左”害也值得好好记取。不错,作为从业人之一,我希望作家的创作自由愈大愈好,稿费愈高愈好,住房愈宽愈好,全国的与世界的读书者愈多愈识货愈好。然而,研究一下文学史,你得不出作家愈受到历史的优待愈有成就的结论。曹雪芹得到了多大的创作自由,多大的物质支持?与雪芹相比,我们今天的作家不是幸运得多了吗?然而我们没有写出《红楼梦》来,我们没有雪芹那个本事、那个出息。设想一下,如果雪芹生活在今天,有高级职称,住四星级以上的宾馆,又当作协头面人物又当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动不动得中外大奖,他写出来的书还是那个味儿吗?我们难以想象。

与其说是自由与幸福、关怀与支持生产大师,倒不如说悲愤与忧患、冷落与挣扎造就着大师。那么是不是为了多几位大师就建议对作家进行迫害呢?不会蠢到这一步的。而且,作家们、文人们的条件太差了,生存权、隐私权、发言权,吗权也没有了,活命都成了问题,遑论人文成果。那样的状况是难以长期为继的,是混不下去的。要求合理的条件,要求起码的标准,这是天经地义的与无法否定的。问题是谁也不能说准大师与境遇间的关系,人为地拔苗助长或修建温室对于文学人才的成长绝非必要。

是体面和敬畏好,还是平常心好呢?是匍匐地、神谕地仰望大师、大奖等好,还是民主地、人间性地平视好?是视大师伟大、高不可攀好,还是视他们为亲切的朋友好?既然人人可以为尧舜,人皆是佛,为什么不可以人人可以为大师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大师吗?是向大师请教、向大师学习也与大师商榷讨论好,还是一想到大师伟大就感到愧死,并要求非大师们愧死好?是以大师的名义吓人、震人好,还是以大师的名义春风化雨好?是一脸的所向无敌好,还是默默地微笑好?你怎样选择呢?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