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8页)

苗婉还不饿,只是问大舅和孙阿达在愁什么,俩人就把事儿给说了。

阮祈道:“报名学厨的倒是不少,好些看着都挺伶俐的,我就叫几个徒弟们先带着他们练刀工,晚上吃萝卜排骨汤和粗粮花卷,这么多人,可得切不少,正好够他们造的。”

苗婉其实也很好奇,“不都说村子大多都是只有几十户人家,上百户那都是大村落了,镇子上为啥这么多人啊?”

富人区也就不说了,怎么也得有个近百户,这些人自己吃自己没问题。

可南边的穷人区和像张家乔家这样那边都不挨的零散人家,加起来得有近六百户,一家就算只有三个人,那也是近两千人了。

上午的时候苗婉听小吏说,西永县一个县加上所有人的村落才不到一万人,县城里最多也就三千多人。

还是底下村子多才显得人数多,因此那粮食税才能供得上军营里的吃食。

西宁镇面积只有西永县一半大,加上条街瓦市的话,人数都超过县城了。

这个阮祈不知道,孙老火倒是了解。

“西宁镇原本叫蜡头村,总共三·四十户人家跟个火苗儿形状一样,就在现在要起房子的那个地方,后来固北军来了以后,多出来许多军户要有地方住,人才渐渐多起来。

然后这蜡头村慢慢就变成了长方形,还是以西边的军营为主,所以就叫了西宁村。

再后来咱们大岳跟北蒙结盟,西域人也愿意往这儿来做生意,又来了个北营首末两段夹着西宁村,村子规模就越来越大了。

这军爷们都在村里,有军户也更安全些,行商们就渐渐往这儿来,才有了条街,定北……陈老贼又张罗了个瓦市,将北蒙人和西域人也划归这里管,慢慢就成了镇子。”

孙老火想了想,“西宁村来了走了的军户,就得有两百多户人家,后来有了北蒙人和西域人过来,需要的人手多,就增加到了三百多户。

再往后条街和瓦市热闹起来需要的人就更多,往镇子上搬的人也多,才聚集起这么多人来。”

往常不见人多,是因为人大都天不亮就去条街和瓦市,天黑才回。

而且大多数人都挤在最早先蜡头村那一块儿,不愿意挤的咬牙攒钱买其他地方的地基盖房子,富户就直接挪到了离军营更近的地方。

苗婉听愣了,眼眶渐渐有点发烫,她,她们村就叫蜡头村,是因村里种棉花,擅长做蜡烛芯。

这是巧合吗?

还是……这里真的是不知道多少年前她的老家?

她咽下嗓子眼的激动,咧开嘴笑,“人多也不怕,我还有好方子没拿出来呐!你们瞧我的……嘴,我说大舅和孙阿达做,保管叫大家吃饱吃好!”

原本还只是愧疚和对故土的一点留恋,可现在苗婉对这里更多了一份归属感,她浑身的干劲儿又回来了。

“快快快,我早就想吃包子了,老是忙忘了,咱们现在就开始,还能赶上晚饭,粗粮花卷就不做啦,让大家喝汤吃包子!”

阮祈和孙老火对视一眼,这小娘子跟打了鸡血一样,瞧着还有点像杀猪的张二壮哩。

就,怪吓人的。

苗婉进了厨房,就见角落里摆着几袋子粮食,大多是青稞面和高粱面,只有一小部分是麦面。

其实做出酵母粉来以后,苗婉就一直想吃包子,不过后来有面包和白吉馍那些,她就一直在推后,现在总算是有功夫了,麦面却不多。

好在这几日没忘了做酸奶,酵母粉也做出来了。

麦面不多,那就做复合面,不过这样的面苗婉也没吃过,不知道什么味儿,可以先试试。

“大舅你把青稞面和高粱面各和一盆,然后两两掺着和各和一盆,再三种掺在一起和一盆,咱们试试哪种更好吃呀!”

阮祈去和面的功夫,苗婉请耿叔将酵母粉给拿过来了,苗婉按照麦面发酵的比例各掺了五分之一酵母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