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物(第2/3页)

郴州刺史王琚,手更巧,用木头做了个机械水獭。水獭身上绑了块石头,沉到水下,嘴张着,里面是鱼饵。鱼只要一吃鱼饵,就会触发机关,“啪嗒”,水獭嘴闭上了,石头也会落到河底。失去重量,木水獭浮出水面,鱼就这么抓住了。

古书上的事情,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不能全信。不过,有些“现代化”的东西,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拿牙线牙签来说吧,牙线牙签这东西,早在晋朝就有了。有记载说,晋朝的文学家陆云,在写给哥哥陆机的信中,就提到了“剔齿纤”,说要送他哥哥一盒,可能就是牙线或牙签。元朝赵子昂还有“食肉先寻剔齿签”的诗句。清代道光年间,苏州山塘有一对老夫妇,削柳木为剔牙签,“以此致小康”,看来是个不错的生意。

至于牙粉,金朝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就有制作方法: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寒水石二两半,白芷半两,细辛五钱,石燕子大者一枚、小者一对,磨成粉末,早晚各一次用来揩牙,有人坚持下来,九十岁了,“牙齿都不豁疏,亦无风虫”,“食肉尚能齿决之”。这个方子,现在的牙膏厂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这还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在宋朝,专门的牙科大夫都有了。《茶香室丛钞》转宋书《攻集》说,有一位叫陈安上的医生,术妙天下,牙齿有毛病了,找他可以种新牙,“才一举手,使人终身保编贝之美”。只是不知道这位陈医生的假牙,是用什么做的,烤瓷的话,收费贵不贵?

说完嘴里的,可以再说说身上的。俞樾讲宋朝还有本书叫《游宦纪闻》,里面写到唐朝时候,占城国王派使节到长安送贡品,其中包括十五瓶“蔷薇水”。这蔷薇水有什么用呢?洒点在衣服上,衣服就是穿旧了,香味也不会消失。另一本宋朝书《铁围山丛谈》更是讲到了蔷薇水的来历:“旧时说蔷薇水是外国人采蔷薇花瓣上的露水制成,其实是不对的。要用白金瓶,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屡采屡蒸,积而为香。”看看熟悉吗?这和现代制作香水的工艺已经很相近了。

占城国王和蔷薇水一起送来的,还有八十四瓶“猛火油”。据说洒在任何东西上,“得水则出火”。这和古人水火相克的思想可是大相径庭。另有记载,在宋朝,专门有个机构叫“广备攻城作”,其中有项任务就是生产猛火油。俞樾猜测,所谓猛火油,就是洋油之类。“洋油得水则益炽,因有得水则出火之说矣。”这个猜测应该八九不离十,唐朝那几十瓶猛火油,大概要算中国最早的成品油进口了。

在生活用品里,还有样东西和现在有关系,就是立柜。宋朝沈括《续梦溪笔谈》中说:“阁者板格,以庋(读作鬼)膳馐,正是今之立馈。”意思就是用板格来拓展放食物的地方,在宋朝叫作“立馈”。可能因为这个立馈是木头的吧,后来就变成了,成了立柜、立柜了。其实柜的原意是箧,小箱子的意思,立柜最原始的写法,应为立馈,后来也有地方的人叫橱(厨),然后干脆合二为一,成了现在的橱柜。橱柜,宋朝就开始使用了,年代悠久。

除了生活用品以外,生产工具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了。大家都知道的木牛流马、宋代水车啥的不细说了。单说交通工具,一样是轮船,南宋就有了。《梦粱录》说:“贾秋壑(就是贾似道)府车船,船篷上无人撑驾,但用车轮脚踏而行,其速如飞。”这句话可以看出,那时把轮船叫车船,靠的还是人力,像现在公园里的脚踏船,但那毕竟是八九百年前啊。

至于车,那花样就更多了,除了指南车以外,还有司里车,带里程表的,走多远都知道。还有舂车和磨车,舂车上面有木人和舂碓,车子一动就开始舂米,十里地舂米一斛(十斗)。磨车可以磨面,十里地磨面一斛,这样的车子出现在晋朝,发明者是解飞和魏猛变。这车要再做大点,动力再足点,就能改成现在的混凝土搅拌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