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独占(第2/3页)

他醒来想想也对,就想把那“山”字给去了,可那样就变成“狱”了,依旧不太好。一狠心,两边的“犬”旁都删了,改名叫宋言了,还真别说,中了个解元。为啥啊?说不清楚。反正那届的主考官冯涯被参作弊,宋言后来也从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这位宋言还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终于中了个第四。

到了宋朝,考试就严多了。科举的时候,皇帝还亲自出题。《东轩笔录》里说,有一次宋太宗出的题目是《卮言日出赋》。他去看考生们答题,一边看还一边说呢:“最近举子们风气比较轻薄,写文章不往深里想,就追求早交卷。现在我出这题,比较深奥,就是为了让考生们好好思考,扭转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恶劣风气。”结果话音未落,考生钱易交卷了,宋太宗气得破口大骂,将此人轰了出去。从此以后,皇帝都对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没有举办考试。

要说这事,也不全赖考生,谁让他出这题呢?“卮巵言”,就是随便说说的意思啊。

宋朝还有个规矩,人可以不经科考先当官。但当官不是完事大吉,当了官了,还得参加考试。甭管你参加的是MBA还是读了野鸡大学还是啥啥商学院,反正得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考上了,就取得了继续当官升迁的资格,但不给文凭。没考上,对不起,现在的官也别当了,回家去吧。一直到南宋淳熙年间,有人以官员身份应试合格,赐给进士及第,这才算有了国家承认的文凭。

说到考状元,宋仁宗年间有位杨(音田),是一心想得状元的。为啥呢?因为他得过解元,会试考了会元,最后考小赋给皇上看,要是皇上点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有背景啊。

信心满满,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预先看看自己殿试得第几了。

回复让他失望,第四。杨气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头驴得了我的状元了。”合着人家比他考得好,就是驴。

这头驴叫王安石。本来稳稳拿了状元,谁知道皇帝阅卷的时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兴了:“这话犯忌讳,不可魁天下。”犯啥忌讳了?这话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乐意了。要说杨的运气还是真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员应试,前面说了,考多好没职称,也不能当状元,于是,状元就给了第四名杨。他真的连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杨身体不好,没多久就死了。连中三元不容易,连中三元又没当官,没给政府什么贡献,历史上还就他一个,也算留名了。

看来,就是严格的考试,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可言。最公平的,还是老天。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带头的主帅叫粘罕。这粘罕对中原地区的科举考试还挺好奇,上来就办了场考试。结果,磁州人胡砺得了第一。粘罕先传令不要公布成绩,然后到考场中,召集年老考生集合,说是要不计成绩都给功名。一大堆老头们争先恐后,都跑粘罕马前跪着。

粘罕拿着马鞭,指点着训话:“你们这些老东西,你们有才吗?要是有才,年轻时候就考中了。现在你们都老棺材瓤子了,还参加考试,侥幸得官了,肯定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为身后打算,还不可着劲儿贪污啊?对国家有啥好处啊?年轻人也不是好东西,你们中肯定有人收钱,替年轻人代考。呸,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人。本来打算杀了你们,可你们还没来得及犯罪呢,又想把你们都轰回家去,可你们远道而来也不容易。得了,就让你们考一场吧。你们这些人,以后要老老实实,报效大金,不老实,必杀无赦。”

一番话,把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人训得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最后,除了胡砺以外,汉人一个都没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