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态(第2/2页)

推卸责任,不该担的事情不担,该担的,能担也不担,这也是为官之道,必须要会。北宋末年,河南闹起了蝗灾,当地地方官怎么也无法扑灭,眼看就要绝收了。这时有人进言,说这里的蝗虫都是隔壁雍丘县轰过来的,应该告诉隔壁的县令,不要干损人利己的事情。地方官一想,这可是个洗清自己的好理由,于是一面大张旗鼓宣传各地要守本分,自己的蝗虫自己埋,一面写了公文,指责隔壁的雍丘县往邻县驱赶蝗虫,希望立刻停止这种做法。你看,这么一折腾,蝗灾的责任不就撇给邻县了吗?可是邻县的县令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是大书法家米芾。米芾一瞧公文,哈哈大笑,立刻回信写道:“蝗虫原是飞天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得,踢皮球失败了。

最后一个办法,就是要抓住上级的小尾巴。有了上级的把柄,不仅自己犯了错能转危为安,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与上级化敌为友,起到共同达到高潮的良好效果。

这个典型案例,来自北宋著名高官文彦博。当时,文彦博还没特别显达,只不过是成都太守。四川是个啥地方大家都知道,美女特别多,但文彦博作风严谨,尤其是男女关系方面,相当谨慎,即便是“妓女满前”,也“未尝一顾之”。可就是这么一个正派官员,因为一件小事,沦陷了。

在一次宴会应酬上,文彦博的衣服没穿好,扣子开了。这太不体面了。文彦博赶紧系扣子,可越急越系不上。这时候名妓秦凤仪走了过来,靠在他身边,帮他系好扣子。文彦博很自然地转头,对秦凤仪笑了笑。秦凤仪娇声细语地说:“原来领导也有正眼看人的时候啊?”

就这么一句话,把文彦博的心都说酥了。从此以后,每有应酬,文彦博一定要带着小秦。很快,风言风语传到朝中,说文彦博道德败坏,破坏干部声誉云云,朝廷立刻派御史何郯到成都调查,要办了文彦博。

朝廷来人了,文彦博大为紧张。这时有人把何郯的小把柄告诉了文彦博:“您别紧张。告诉您,一点事儿都没有。”原来,何郯曾经去过汉州,当地招待他,请女演员跳舞,有个姓杨的姑娘特别招人喜欢,何郯曾经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杨台柳”,还作《竹枝词》一首:“蜀国夫人号细腰,东台御史惜妖娆。从今叫作杨台柳,舞尽春风万万条。”这诗谱上了曲子,姑娘们边舞边唱——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干女儿人皆有之嘛,大家都有共同的爱好,怕啥啊?

文彦博立刻要求大家对这个内部消息保密,然后做了一系列安排。等何郯来了成都,文彦博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招待宴会。宴会上,歌舞声起,姑娘们舞蹈着出现在何郯面前,当时何郯的眼睛就湿润了。为啥啊?因为姑娘们唱的是何郯的《竹枝词》,领唱的女孩,正是刚被秘密接到成都的“杨台柳”。

旧爱相逢,还调查个啥啊,何郯喝了个大醉。不久就回京,告诉圣上,文彦博是个好官,刚正清廉,少有的好官。文彦博后来成为四朝重臣,史书评价:“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你看这境界!

所以啊,光躁动有啥用啊?想升官,一定要学着点,有点智力有点技术含量才行。

最后一点,想升官还得宽容,对网上骂娘的人,要淡定,别一说就气急败坏的。唐朝有个文人公知王严光,自称“钓鳌客”,见着当官的就问人家要绳子要生铁,说是要造钓具去东海钓鳌。谁不给,就把名字记下来。有人问你记这个干啥啊?他说:“等我钓鳌的时候,用这些二货当饵料啊。”

这么骂当官的,没人愿意和他较真。到了安史之乱后,经济萧条。各地官员的交通工具,只有正职才有马,副职以下都只能骑驴。王严光作诗说:“郡将虽乘马,群官总是驴。”这话说得又搞笑又痛快,官员们还真不敢叫他去喝茶,谁叫,谁就是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