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风尚(第2/2页)

为了穿衣服,还真有打起来的。汉朝有一个叫魏朗的,是个郡功曹书佐,特别在衣服上较真。有年正旦早晨举行仪式,估计是冬天太冷吧,他的上司掾史顾龛在朝服外面披了件裘皮大衣,这就被魏朗揪住,一口咬定这不合规矩,不是臣子该穿的。顾龛心说没哪条规定不许穿裘皮啊,不服,两个人拉拽争吵起来。魏朗还真大胆,命令士兵把顾龛的大衣给脱了。顾龛大怒,死活不脱。魏朗左手拽住顾龛,右手击鼓,嘴里还嚷嚷,终于把太守给惊动了,太守一听,就说顾龛你回去吧,让魏朗来就行了。这魏朗还真一根筋,顾龛不去,他也不去,说自己不舒服也要回家。合着他就瞧着人家的衣服不顺眼。

南北朝以前,大多数人平时头上就戴个方巾。到了北周武帝那时候变化了。周武帝心灵手巧,系头巾的时候硬是从脑后抻出了两个小翅膀,自此头巾就叫作“幞头”。到了唐朝,皇族们都用丝绸做幞头,翅膀比较长,士大夫和老百姓只能用粗帛,翅膀短。当时的头巾裹在头顶,皇家的顶比较小,是圆的,叫作“内样”,而其他人的头巾顶必须裹得方方正正。开元年间,唐玄宗接见燕国公张说,瞧着他的脑袋,怎么瞧怎么别扭,于是干脆送了他一个内样幞头,说你就戴这个吧。张说下次见唐玄宗的时候,戴着幞头,皇帝乐了,于是下令,所有官员都得戴内样幞头——很快,内样幞头就流传开来,人人都戴了。

戴幞头是个时尚,也有不少乐子。比如吏部尚书刘晏,裹幞头的时候就特别慢,先压出一个翅膀来,再压出一个翅膀来。后来旁人提醒:“尚书干吗不把两翅一抽,不就行了吗?”刘晏听了大吃一惊:“什么?这两个翅膀是通的?能抽出来?”刘晏裹头,在当时成了个特别逗乐的段子。

还有一位兵部侍郎严武,裹头的时候喜欢把头巾浸湿,叫作“水裹”。这样裹头的效果,就是幞头特别紧,而且翅膀上还有好看的褶皱,于是人皆效之——水裹成了时尚了。

御史陆长源比较个性,有天忽然给自己裹了个蝉翼罗幞尖巾子。有人笑话他,他很不屑:“哼,人有才,就是拿蜘蛛网裹个牛角都没啥不行的。要是没才,拿玉片裹个簸箕,也没啥用。”这话搁到现在,可以说成:要是有气质,穿什么人都漂亮,要是没气质,穿黑丝,那有用吗?

唐文宗的时候,有个左拾遗叫夏侯孜。有天上朝,夏侯孜穿了身桂管布(一种广西土布)的衣服就来了。唐文宗就问:“你怎么穿得这么寒酸啊?”夏侯孜知道皇帝属于倡导节俭的人,立刻顺竿爬:“这布厚实,可以御寒。”

皇帝十分满意,对此念念不忘。一天突然对宰相说:“我觉得那个夏侯孜,一定是贞介之士。”宰相立马回了一句:“他是当代活颜回、活冉求。”颜回和冉求都是圣人门徒,节约表率啊。皇帝深有感触,长叹一声,第二天,也弄了身桂管布衣服穿上了。百官一看,得了,还什么绫罗绸缎啊,找布去吧。

要是穿越到那个时代,可以看见皇帝和满殿文武官员都是粗布衣服,真是亘古奇观。好比现在大家都穿西服一样。时尚,就是这么流行起来的。

至于夏侯孜,他真的简朴吗?未必。他最后是练房中术练死的,一天一个小姑娘,花费比衣服大多了。自古至今好多人,拿他说房事害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