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决赛第一场(上)(第3/3页)

杭峰能否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最为依赖的还是初速度的加成。

加速区很快过去,身体倾斜进入U型池内。

高度比常规赛场高出来接近一米,这也是极限运动赋予的更多势能,当他冲向第一个起跳点的时候,惯性虽然无法抵达最高处,但抛飞的力量是明显高于常规赛场。

一周半。

非常轻松。

能够在常规赛场都保持第一跳一周半的水准,这一跳已经常规化,如吃饭喝水那么简单,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思考能力。

一周翻腾,带上落地前的半周,雪板与冰面轻盈地接触,没有丝毫卡顿,再次滑出。

俯冲往下。

速度加快。

迅速地超过30迈。

这一次,抵达第二跳的区域,冲击力明显加强。

他从池沿最高处冲出,一个反向的起跳,翻腾!转体!

抛飞不足一米,正面落地。

轻松完成三周半。

脚感如实传来这一跳的顺利,接触感一如既往的顺畅。

第三跳,难度终于开始上来。

从三周半进入四周非常简单。

回忆去年的这个赛场,刚刚进入四周半的杭峰,个人能力还集中在四周上,想要在第三跳就完成四周,根本就不可能。

这一次,很轻松。

杭峰按照一开始的编排,做了一个难转方向的转体,最后以外刃先接触地面的方式,成功落地。

难易方向只是他个人擅长与否,并不是赛场公认的难易度,但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必须有不同方向的技巧安排。

这一跳,是给裁判看的。

同样,进入第四跳后,杭峰在刚刚难转方向的基础上,为自己提高了半圈。

势能积累到当下的程度,绰绰有余。

只不过多出半圈,就代表他必须是反向落地。

和难易方向不同,正反方向的起跳和落地,是有加分的。

毕竟反方向无论起跳还是落地,都会失去视野,这是生理条件限制,对于所有人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