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洲际杯决赛:第三场(上)(第4/5页)

不看了!

越看越生气!

从第二跳开始,到第三跳,都是差不多重复的动作,怎么的是直接放弃了吗?还是记性没有自己好,忘记第一跳就已经做过这些?

人在气头上,观察力自然不行。

这边这位前脚一退,后脚“啊啊啊”的声音又在直播间里出现了。

这次没有人来得及打字,但懂的都懂。

怎么说呢。

杭峰虽然这一跳和第一场的第三跳基本差不多,但也正是因为差不多,在喜欢他的粉丝眼里,一眼就看见了不同。

同样在空中做着翻腾动作的杭峰,身体拧动的姿态极为特殊,就像一个向左边拧紧的麻花,在倏忽间,突然就变成向右边螺旋绞紧。

这是一个很难被察觉的细节,但偏偏很多人都一眼看见了不同。

大概是在这一瞬间,用出了高考时候的专注力吧。

把全身所有的感官都汇聚在杭峰的身上。

“不一样。”

“是不一样。”

在心里嘀咕着,不太明白这个变化是因为什么。

直到杭峰稳稳落在地上,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看了一场玄而又玄表演,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落地的杭峰,一边缓解滑雪板与冰壁撞击时,出现的冲击力,一边放松地甩了甩双手。

再放松一点,就靠你们了。

杭峰这一路滑过来,抓板很明显用的都是前手,也就是他的右手,甩右手很正常,甩左手是什么意思?

福至心灵!

啊啊啊啊啊!对了,刚刚杭峰落地前,最后一刻松开的手是左手!!!

卧槽!

刚刚杭峰是换了手抓板的吗?

在旋转的时候,做着四周半的时候,不但向前翻腾抓了板尾,还换手了?

不可能!

没人能在那么短,那么复杂的环境下,再做到换手!

笃定的想法很快就变得不坚定。

主要还是直播间里那些“啊啊啊”的人。

这里面总是不乏一些专业的,眼神更好的存在。

所以洲际杯为什么直播间里没有解说呢?

看电视直播倒是有解说,那也是十分钟以后了,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好不好!

云里雾里的观众来不及深思,只能暗自决定晚点一定要再看一次电视直播,就迎来了杭峰的第四跳。

在杭峰的第四跳来临前,现场裁判室里的裁判们,坐着的姿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身体都前倾,双手趴在桌面上,脖子拉的老长,恨不得把眼睛黏在电视上。

没错!

杭峰是换手了。

而且很明显。

朝着右边拧动的身体,在偏轴转体结束的瞬间,确实是弹动松开,转到了左边。

位于左侧的后手,在滑雪板还没有来得及移开的瞬间,被后手摸了一下。

时间很短,而且速度太快,不确定究竟摸到了没有。

可要是摸到了,这个动作就不得了了。

“抓板”能玩到这个程度,这样的选手太少了。

在公园滑雪运动里,U型池和坡面障碍技巧这两个运动,除了赛场不同,在空中部分的打分标准完全一样,也有别于其他的比赛项目。

一个是周数。

一个就是抓板。

然后才是高度、连贯性、空中姿态等等。

在滑雪运动不断发展到今天,几乎大部分选手都将目光只落在了周数上。

冲击四周,冲击四周半,然后冲击五周,五周半。

毕竟周数带来的收益最大,裁判都非常喜欢给更高周数的选手打高分。

渐渐的,“抓板”的进展和变化性就慢了下来。

关注抓板也不是没有,欧洲选手对滑雪运动的热爱,会让他们去尝试更多更有意思的东西,时不时的,裁判就会在赛场上看见一些让人觉得惊艳的抓板技巧。

换手抓板绝不是杭峰第一个做。

但绝对是今年冬季项目开展以来,裁判们看见的第一个富有难度的抓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