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第一次巨浪挑战(第3/5页)

其实就像他说的那样,杭峰上板所表现出来的轻松,让人惊讶。

在过去的时间里,将近20个人一站起来就歪倒,剩下几个站起来的速度也很慢,他们双手脱离板子之后,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弯腰驼背的姿势,保证自己的重心足够低,以便更容易找到平衡。

只有极少数,包括杭峰在内,他们虽然也有一个弯腰找平衡的过程,但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大概就是冲浪板左右摇晃了一下,他们就将身体直了起来。

这是天生的平衡感天赋,也是后天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以及对场地不断适应后得到优势。

在最顶尖的赛场,这些缺一不可。

……

杭峰在冲浪板上站了起来,很稳,感觉还行。

他的平衡感确实很优秀,是天生的,也是后天的锻炼。冲浪运动是一个比滑雪更要求平衡感的运动,杭峰接触冲浪确实比滑雪更早。

他爸开浪域冲浪俱乐部的时候,他妈还在努力成为N省单板滑雪队的总教练,奋斗事业的陈虹女士就经常将他交给老杭同志,老杭同志就会把他带到浪域的海边,让他抱着他的定制小冲浪板,在大海里与海浪嬉戏。

童年的记忆力都是大海的脉络,不同于泳池的浮力,以及大海里满满的咸苦滋味。

所以当他心惊胆战,却最终站起来的时候,他竟然发现这个过程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难。

冲击力是很强,有明显的摇晃感,但只要能够站起来,脚踏巨浪的感觉和其他的浪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海面的张力依旧,冲浪板的平衡保持在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程度。

总之这个情况下,他就算想要摔倒也很难。

第一关过去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关。

杭峰的目光骤然凝聚,一边踏着冲浪板俯冲,一边打量前方。

就像一个巨大的滑滑梯。

拔高的海面倾斜出一个巨大的坡面,并不是完全的垂直,和U型池的视觉感受差距不大,他没有丝毫自己站的很高的感觉。

十米的浪吗?

怎么觉得和五米也差不多。

不!还是有差别的。

冲浪的时间变长了。

这既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也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情。

冲浪的时间变长,随时就有大浪覆灭下来的可能,多在浪面上停留一秒钟,危险就增加一分。

冲浪,都是以浪峰冲到浪谷为全程,无论在这个过程里做了什么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罢了。

不能冲达浪谷,就是失败。

杭峰还记得简交代自己的事情。

“尽管发挥你的特长,有多快冲多快,这是挑战赛,不是表演赛,也不是技巧赛。”

杭峰能够感觉到自己被拔高的浪带着不断往上顶,但同时他也自然而然的在往下滑。

这个滑的过程就是冲浪。

每个浪都有不同的脉络,再加上冲浪者能力的不同,在浪上俯冲的角度也会不同,进而就会形成速度的差距。

就像一个轨道,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已经同步的惯性,想要脱离惯性就会变得很难。

业余的冲浪选手被浪的惯性裹挟,职业选手则要克服惯性,用自己的实力征服巨浪。

杭峰在往下滑的时候,能够感觉自己是在一个“轨道”里,这是巨浪的脉络,更是地球的纹路。

可他不能顺着纹路走。

因为浪的最终目标是覆灭,是砸在大陆架上,撞击陆地。

他必须走出来,跳出这个框架,才能“逃出生天”。

很难。

当他顺着轨道滑行的时候,一切都那么自然,他就好像稳稳地踩在传送架上,就连摇晃都很难。

可是当他试图改变冲浪板的方向。

巨大的力量就会从“脱轨”的一侧凶猛地席卷而来。

这让杭峰想起来时的路上,那辆行驶在烂泥路上的大巴车,剧烈颠簸的身体,甚至会被抛起,随时都有翻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