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超级U型池资格赛(第3/8页)

在这个过程,可以感觉到惯性正在一点点消失,毕竟是超过四米的高度,惯性能够抵达的高度有限,杭峰凭借着自己对U型池速度的熟悉,在察觉到速度丢失的瞬间,双腿猛地向上用力一跃。

滑雪也需要体力,而且要求很高。

每一次起跳的力量和发力方向,都代表能够在空中完成的技巧难度,也同时代表了能不能够平稳地落地。

可以说起跳前的一次发力,代表了所有技巧的开始。

杭峰的第一跳并不难,不过是一个向内的抓板头转体一周。

他的爆发力很强,跳起的时机也很完美,为他带来了更高的高度,在抵达最高点之前已经完成了一周的转体,随后便是等待落地。

因为是第一跳他很放松,自然而然地做出了平时的习惯速度。

干净利落。

就是一个字,快!

快如闪电的一周,继而稳稳落地。

没有填满整个技巧过程,但因为完成的太快太干净,也给人一种他游刃有余,落地必然很稳的感觉。

落地后,杭峰冲向对面。

速度获得了第二次的加成后,骤然提高到50多迈,冲击力更强了。

但对于有着职业水准的杭峰而言,这也不过是一个比较慢的速度。

速度慢,抛起的力量就不足,无法做出更难的动作。

杭峰在第二跳,做的是一个内刃转体一周半,外刃落地的技巧。

这种反向的技巧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技巧,在这个赛场上当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刚开始练U型池的运动员,想要从容地完成这样内外刃的切换很不容易,通常会成为教练对天赋的一个判断。

杭峰的天赋就很强,当时他只花了半天时间就熟练掌握。

因而这一跳他完成的也很轻松。

就像在熟悉的赛场上比赛,轻松到完全忘记了赛前简提醒他的风格问题。

干净利落地转体,加上一个帅气的抓板,随后从容等待落地。

速度终于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杭峰再次冲向对面的时候,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声音,还有撞上来的风压,都刺激着他的血液。

熟悉的速度,来到了他的舒适区。

能够在第三轮上技巧,说明他前面的两次完成的不错,力量爆发的非常好。

这一次,也必须一样!

杭峰在风中猛地向上跃起,双腿带来无与伦比的力量,但又精准地控制在不会失控的程度。

同时扭转的力量从双腿传递上来,他的肩膀率先带动身体转动。

向后翻腾!

对!向后翻腾!

这在常规赛里不允许出现的动作,在“X-games”的赛场上,却是必须要去挑战的动作。

它很难,也很危险。

杭峰新近开始练这个动作,也不敢太拼。

向后翻腾一周。

转体半周。

同时

双手抓板内刃中心。

不过一周半而已。

“还不错。”但在裁判室里有人却这样说。

时间太紧张了,U型池的技巧难度是一个接一个,裁判们并没有交谈的时间。但这句话说完,其他四名裁判都露出了认同的表情。

确实是看起来不难的一个动作,但翻腾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杭峰身体出色的蜷缩度,让他可以轻松用双手抓住内刃中心,这个抓板动作就很少见,再加上他这种有点像青蛙一样的姿势更少见,所以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创新和难度是“X-games”赛场上永恒不变的核心标准。

而“创新”排在“难度”的前面,说明这个赛场对“新鲜”的渴望。

无论是对技巧动作,还是人。

一个资料上显示只有16岁,还是华国“硬塞”进来试水的年轻运动员,在这之前可没有一个裁判对他有任何的期待。

但期待值降低的时候,杭峰这种相对新鲜的东西会瞬间突破裁判的期待,得到很好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