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祁神童的遭遇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遗憾。

一位令俩神童甘拜下风的国相之才, 又深得杨太傅和符相的喜欢,如果他今年下场参加科举, 那必然会成为这一代的文人之首。而杨太傅门生故吏满朝。符相提拔的后人也高居尚书。

这二位对祁神童的偏爱有目共睹, 都是要倾力扶持他的,若祁神童入朝为官,那说一句得他者得天下, 并不为过。

可这人落水失忆, 才学尽失。杨太傅的另一位得意门生方成和虽然也是天纵之才,但方成和高深莫测, 不仅不支持太子, 还借斗香大会的事情给太子挖了坑。如今太子对此人十分痛恨。

陆惟真跟文池私交很少, 但他知道文池聪慧圆滑, 生有一副七窍玲珑心。他对这些文人的了解比自己多, 不会无缘无故问这话。

“文兄莫非认识了什么不世出的人才?”陆惟真问。

文池转过头,话到嘴边时,他犹豫了一下, 摇头道:“没有,只是看到这篇策论, 有感而发罢了。”

陆惟真没有怀疑,点了点头:“我知道你一直关注着各地的学士才子,若这些人里有可用之才,不妨降格擢用,先行示好。现在殿下身边正缺人用。你不知道, 今天在宫里,圣上又将殿下斥责了一顿。”

文池惊讶:“殿下不是为了崖川的案子才进宫的吗?”

“是为此事不假。但皇上正在气头上, 哪有殿下说话的机会。还是孙公公悄悄找人递了话出来, 让我把先前写的祝寿词给皇上看看, 我这才借机进宫。”

陆惟真说到这里苦笑一声,“殿下历事以来,朝夕惴惴,不敢有丝毫差错。这次筹银本是立了一大功,但偏偏有人在皇上面前馋构百端,诬陷殿下有无君之心……殿下进宫前一直为崖川的事情着急,谁知最后却为了一堆莫须有的事情辩白半天。”

文池默然不语。世人皆知皇帝宠爱贵妃,也更疼贵妃所处的二皇子,因此对太子这个储君百般挑剔。

支持二皇子的权臣们更是隔三差五的进献谗言。东宫僚属接连获罪,太子整日如履薄冰。

其实太子做储君处境如此,若二皇子成了储君,所受到的待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因为元昭帝最在意的是他的皇位。他不想让任何人接近他的王权,不想让储君的风头盖过自己,因此无论谁是储君,都会遭到他的打压。

他希望皇子们互相牵制,也默许了朝堂上的党派纷争。

太子的储君之位的确是块遮羞布,遮住的是党祸之争的种种恶果——贪官怀利相接,忠臣良将惨遭诬害,黎民百姓食不果腹……

“陆兄,我这些日子虽然在留意各地士子,但陆兄真以为,有能臣辅佐,殿下便能转危为安吗?”文池问。

陆惟真目光微动:“你的意思是……”

“……谏在臣,听在君。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此为君臣相成。可自古以来,贤臣多见,明君却少有。若君非明君,再多的匡国之才,下场也不过是秦之商鞅,吴之陆抗,宋之武穆……”

这些都是下午齐鸢辨论时说的话,文池彼时不置可否,实际心里却无比认同。这会儿听陆惟真说起太子遭遇,他心下更觉如此,冷笑道,“其实殿下之苦何尝不是是天下百姓之苦。殿下的前途何尝不是忠臣良将的前途。如今朝堂腐败,与其放任溃烂下去,不如也狠狠心,挖肉补疮。”

“文兄,祸从口出!”陆惟真大吃一惊,低声提醒。

文池看他一眼,见陆惟真虽然神色意外,但并不惊慌,便明白对方心里也早有了这样的念头。

“此事莫要再提。”陆惟真深深地看他一眼,摇了摇头,“我得回去了。文兄若得了空,可以去找我喝茶。”

——

翌日,齐鸢便得了两个消息。

头一个消息是姑父到京城了,这两天便去拜访忠远伯府的小纨绔。姑父的船上有齐鸢买给小纨绔的东西,船重吃水,因此慢了好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