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 99 章(第2/3页)

康熙趁着她们心情好,又提议道:“寿康宫确实冷清了些,朕便想着,令与蒙古台吉们订亲的贵女们都进宫给公主们伴读,皇玛嬷和皇额娘以为如何?”

两人齐齐一怔,“啊?”

太皇太后略一沉吟,笑道:“这对那些孩子倒是好事儿,不过学堂设在寿康宫,会不会太吵着太妃们了?”

皇太后才拒了康熙给胤祺搬宫的事情,又得了养鲤儿的机会,这会儿就觉得再拒绝康熙的提议不好了。

她道:“我倒是不嫌吵,太妃们平日里也多寂寥,只白日听些读书声,应当是不介意的。”

如此,公主伴读之事便定了下来。

此事康熙还有其他考量:他确实认为公主们读书后精神头都不一般了,是好事一件。

是以希望这些将来嫁去蒙古的贵女们,也能如公主们一样,有学识、识大体,能体现大清贵女的优秀和体面。最好还能在嫁去蒙古后,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好好维护大清的利益。

事情便这么定了下来,康熙特意命宗人府安排此事并举荐更多女先生,又命内务府布置公主们的新学堂。

公主们知道自己即将有伴读后,都很开心很新奇。她们平日里不能出宫,除了重大节日和宗室贵女们来给两位皇太后请安之外,就见不到其他同龄女子了。

胤祉听到这些消息,却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果然,过了元宵节,胤禛搬到了乾西五所、鲤儿小格格住进了寿康宫、贵女们进宫伴读后,康熙就以胤祺应当回避贵女为由,再次提出,让他搬宫。

胤祉:“……”

汗阿玛这么迂回,真是辛苦了呢!

但康熙绝对想不到,胤祺也迂回了:他搬到了慈宁宫,胤祉的隔壁。

胤祉:“…………”

并不想要这邻居,谢谢。

胤祺不肯学汉文,满文也说得没有蒙语溜,他们两人之间的交流障碍是个壁。

但胤祺显然没有这种自知之明,搬过来以后,天天来找自家三哥玩,自说自话地飚蒙语,自觉三哥听得懂,还觉得三哥喜欢他带来的热闹。

胤祉很苦恼,写字,胤祺看不懂;说话,他说两个字卡顿,胤祺能见缝插针说一千个字。

他纠结的、生无可恋的小表情,被康熙看了个正着。

康熙笑着给他建议:“其实还是搬到乾西五所清净。”

胤祉看着汗阿玛的表情,心里呵呵了,当他不知道呢,哄着自己搬了以后,很快胤祺也会搬过去,还不是一样烦他?

他必不能让汗阿玛得逞!

于是,胤祉装作对话本很感兴趣的样子,拉着胤祺一起,让吴尔衮用蒙语给兄弟俩讲聊斋。

胤祺听了两个故事后,就吓得不敢再来了。

康熙:“……”

康熙忽然觉得,有一个胤祉用过的词,可以形容这兄弟俩:相爱相杀。

……

正月里,胤祉的《红薯救荒记》连环画卖得更为火爆,晨曦书局每日都能收到无数信件,催着‘涧中鱼先生’出下一部。

不仅如此,红薯在京城变得奇货可居,一度涨价涨到五百文一斤,比胤祉卖的话本还贵,就离谱!

还是官府整治市场,才把红薯的价格给压了下去,但因为供不应求,还是有很多商人因为红薯的暴利而大赚特赚。

这让商人们对涧中鱼的连环画

更为推崇了,即使不是书商的,也都开始做这连环画的生意。

胤祉光是一个正月,就靠这新书,赚得纯利润一千多两银子。

加上原来的两本连环画和《纪恩传》也卖出了四百多两银子。

《红薯救荒记》连环画被商人们卖到了南方,即使只有上部,也依然带动了南方很多地方的有识之士,多少都会在自家地里种上一些红薯。

一方面是验证产量,一方面也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