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2/4页)

弟媳妇婚后第二天,她这个婆婆就给她炒鸡蛋,做猪肉炖粉条子,她那个抠搜的不行的公公,在刘小娥回门子那天,更是抓了一只正值壮年的老母鸡,让她带回去。

要知道,当时一家一户只能养两只鸡,在乡下,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那可是一份重礼啊。

而她赵玉兰当初婚后第二天,吃的是前一天席上的剩菜,回门子周老抠就让拎了一包便宜果子。

明明都是周家的儿媳妇,他们却这样偏心,给刘小娥做面子,就不给她做,凭啥当初她回门的时候,不给她抓家里的老母鸡?

婚后第一天,让她吃剩菜剩饭,不让那个刘小娥吃?

这都怪她家里穷,他们都瞧不起她,所以才这样对她。

其实这也不怪王翠芬和周老抠,当初先定的赵玉兰,赵玉兰家里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三百块钱,他们见她家里实在难,就给了。

既然给了大儿媳妇家里彩礼三百块,那给二儿媳妇家也是这个数。

可人家二儿媳妇家里,把这三百块钱的彩礼一分不留,全给闺女置办成了嫁妆,甚至还出钱,让闺女给老二买了一身结婚时候穿的中山装。

老二结婚那天脚上穿的鞋,都是刘小娥的娘给做的。

这些嫁妆啥的,给足了周家面子,让王翠芬他们在村子里风光极了。

可当初赵玉兰结婚的时候,家里啥陪嫁也没有,村里人都知道周家给了赵家三百块钱的彩礼,见她就这样啥也没拿的来了,都在背后笑话王翠芬家。

王翠芬他们以为给了赵玉兰娘家三百块钱,她娘家的爹娘会多多少少的给她置办点东西,这样两家脸上都好看,可谁能想到她娘家啥也没置办。

赵玉兰身上穿的那身衣裳,是结婚前,她拉着老大,让老大给她买的。

婚后那几天,村子里都在背后说周家,王翠芬他们头都抬不起来,脸上没光,那三百块钱,就算拿出二十块钱买点啥便宜东西,都不至于闹的这样难看。

直到一个月后,刘小娥进门,才给他们争了光,才能把丢掉的面子,又捡了起来,腰杆也能挺直了。

至于回门子拿的东西,然赵玉兰拿包果子回去,这个礼就是寻常的礼,村子里谁家媳妇回门子,大多也都拿这个,也不算差。

让刘小娥拿着老母鸡回门子,是因为结婚的时候,刘小娥的爹娘不仅陪嫁家具啥的,还拿来了一篮子鸡蛋,几包好点心。

人家这样知道礼数,给他周老抠壮面子,周老抠说啥也不能让亲家脸上没光,不仅给刘小娥抓了老母鸡,还专门跑到县城,买了一把贵的吓人的香蕉,还有白糖啥的。

让老二媳妇拉着一牛车的东西回娘家去了。

赵玉兰还因为这,心里一直怨王翠芬和周老抠偏心。

后面,在刘小娥进门后的第十五天,赵玉兰就跟着周向北来海城这边了,当时周向北已经是毛巾厂的技术员了。

所以,她对刘小娥这个妯娌,不太了解,但心里一直对她有极大的成见,很不待见她,直到赵玉兰在城里过的越来越好,而刘小娥一直跟着周老二在乡下种地刨食,过苦日子,赵玉兰心里才舒坦点。

赵玉兰这种人,就是见不得旁人过的好,只有旁人过的越惨,她才越高兴,尤其是对妯娌刘小娥来说。

要是哪天,刘小娥过的好了,赵玉兰就会难受的晚上睡不着觉。

可现在,在她看来,刘小娥和她这个大嫂压根就没有可比性了,一个在乡下,一个在城里,还有啥可比性,那个刘小娥这辈子都不可能过的有她赵玉兰强。

她在城里的这些年,几乎都没怎么想起过乡下那个妯娌刘小娥,再加上刘小娥一直怀不上,更不配和她赵玉兰比了,这突然听到婆婆公公都夸刘小娥的好。

赵玉兰心里难受死了,她怎么能和她比,那个刘小娥算啥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