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佻达飞扬的色彩(6)

《十面埋伏》也是因为颜色才决定了历史背景。《英雄》一部分是在敦煌拍的,我对敦煌壁画很着迷。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给美术设计霍廷宵说:“霍廷宵,你给我找一本敦煌壁画画册。”霍廷宵找了这么厚一大本画册,我看了说:“霍廷宵呀,你给我指出来,哪一种颜色是最敦煌的?”他说:“这个颜色,这个颜色最典型。”我说好,我们《十面埋伏》就拍这个颜色(笑)!就拿这颜色给服装设计和田惠美[4],还有所有的美术设计看,以那个颜色做参考。因此朝代就放唐代了,因为那些敦煌壁画是唐代的。

●──《英雄》跟《十面埋伏》在主题方面有着很有趣的交错,两部片子同样探索牺牲与复仇的不同层面。

这是有意的。《英雄》说的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仰牺牲一切,而《十面埋伏》说的是为了爱情牺牲一切。是同一个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英雄》里的那种牺牲比较传统,《十面埋伏》则显得比较个人主义、比较现代感。这两部电影的故事是同时想出来的,是在与王斌、李冯对话和脑力激荡的过程中出来的。这两部剧本有很强的关联。

●──能不能谈谈《英雄》跟《十面埋伏》中所使用的CG(计算机绘图)和蓝幕?

这两部片子是我头一次在作品中使用计算机绘图。我对计算机的了解很有限,程小东[5]给我推荐了很多顶尖的特效公司,给我讲了很多基础的知识。他比我懂多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那时候跟我讲:“你永远要相信你自己拍的。”他说他都不太用计算机,他有都有,懂都懂,但是都尽量自己拍,用各种方法自己拍。他这个观点很影响我,直到今天我还是这么看武打动作的场面。你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要尽量自己多拍,出来结果还是不太一样的。那些飞刀、剑,还有竹林里的打斗都是真拍的,最后再以计算机做组合。所以对象和外景都是真实的,特效团队再把它们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所以我听说凯歌的《无极》蓝布景用得那么多,我都觉得哎呀很发愁,那么你要用多少计算机来做?我自己的体会是“CG愈少愈好”,尽量自己拍。这是我从小东那里得到的宝贵经验。

●──竹林里的武打是在四川拍摄的,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森林、草原却是在乌克兰取景。

对,前期我们勘了很多景。一开始我很犹豫还要不要再拍竹林里的打斗戏,在胡金铨的《侠女》和李安的《卧虎藏龙》之后,我们觉得够了,应该要尝试一些别的。但是在四川勘景的时候,我人在竹林中,那个经验让我改变了心意。那天很早,林子里很厚的一层雾,细细的太阳光线刚刚从树顶照射下来。突然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武侠小说总是要有竹林打斗的场景,因为那是属于游侠、“侠”的完美世界。所以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拍,就算不成功,还可以说我是在向胡金铨还有李安致敬(笑)。

那时候我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用新的角度来拍传统的竹林打斗。在好莱坞那些大制作的片子里,你可以看到直升机追捕高速公路上的快车的场景,那给了我灵感,我决定竹林这个场面可以这样拍,同时有地面与空中两个层次,让士兵在空中,随风和小妹在地面。我想那样在空间上有很多有趣的可能性。

影片中其他部分在乌克兰拍,因为我在中国找不到广阔的林子可以拍骑马的戏。我派了人去新西兰、澳洲和乌克兰找景,最后决定在乌克兰拍,因为那里花费较小,跟在中国花费差不多。

●──最后一场武打戏,季节突然从秋季变换为冬季,是电影中最为华丽的一景。我知道那不尽然是预先安排好的。

对,那场戏原先应该在秋天拍的,以绯红和绿色的秋叶做背景。但是拍到一半突然下起雪来。一开始我很慌,那时才十月,还不应该下雪才是,结果那年乌克兰的冬天提早来了。我一直问雪什么时候才会停,当地人告诉我如果还想拍那些漂亮的秋色,只好明年再来(笑)!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冒着雪继续拍下去。我想这就美学而言是允许的,因为在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传统里,季节变换可以是人心境的隐喻。也就是说,气候与季节的突然转变是人内在情感世界的投射。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窦娥冤》,窦娥是清白的,她赴刑场时下起了六月雪。我回想了这个故事,觉得季节的转换可以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