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凌放在客观叙事, 但他的状态,叠加上冷淡系的高颜值,自带挥之不去的凛然气场。

一片摄影机 “咔嚓咔嚓”的拍照声都微微一顿, 随后又更快地响起。

国家队对于运动员、教练员都有采访、公开发言、尤其在有外媒在场时的发言有过要求, 甚至冬奥前都组织过培训课程, 总体思路当然是大气友善包容那一种,最好是周到且话少。

他们的上一代运动员, 基本就是沿袭体制内人员那种作风, 恨不得说:“抱歉我不是我们单位负责答复媒体的人员”模板……

不过,运动员毕竟是特殊的、公众向的职业。

尤其这几年, 年轻运动员们遵守“公关课程”的越来越少了, 大众也喜闻乐见。以凌放的性格,更是有什么说什么。

传感器的科学性和灵敏度一直在飞快地提高,世界各地新建、翻新的跳台都更新过、或者在计划更新风速风向传感系统。

就凌放近期和其他国家运动员交流的情况来看, 德国克林根塔尔翻新的两座跳台、芬兰国家队新建的70米训练台, 都是类似的传感系统布设方案, 国际奥委会、国际雪联的数次专家评审, 以及米兰冬奥会来张家口“取经”的工程团队,也都对涞源跳雪场地很赞赏。

“我认为, 在不影响实际滑行、跳跃、着陆等技术动作前提下, 对环境条件安全再重视也不为过。”

“安全不会影响发挥。目前世界纪录是克努特去年奥斯陆大跳台的241.5米, 雪如意跳台的技术顾问里有奥斯陆大跳台的副总工程师。现在不是30年前, 跳80米就好的时代, 那时候看风向标就跳。”

凌放本不算太关注建筑工程方面的消息,这个事儿还是韩墨京闲聊时跟他提过。

他的语气平缓, 但话锋凌厉。

“……我们作为运动员, 最好还是尽快适应场地科技进步。”

记者席一片安静。

台上坐在边上的马尔赛和几名队友, 仗着估计没镜头拍自己,疯狂点头,就差鼓掌了。叶飞流和方唐频繁对视,努力控制住不要咧开嘴笑出声。

沉稳的王副教练张张嘴,但很难在凌放这逻辑严密贯通顺畅的怼人中插话,也保持安静。

只有凌放自己,语气没什么变化,实事求是地继续说完最后结尾:

“北京冬奥还有下一块男子跳雪金牌会产生,衷心祝愿那天的风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他最后对着镜头浅略而礼貌地点点头——

“大台见。”

作为奥运冠军,凌放的回应又在互联网上掀起很高的讨论度,一天之内连上两个热搜。

绝大多数网友当然是热情义愤地维护自家办赛方和运动员,不过,就像大部分热门话题一样,正因为正常人们的朴素情感都是维护自己家,所谓的反思派就更显得出挑。

几个求热度的营销号飞速入场,大V不点名地带带节奏:嗐,有些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爱国嘛,咱们就别太客观了(狗头.jpg)

后面就跟上了博眼球的“理中客”跟着鼓噪——“运动员又不是建跳台的他说这么多干嘛”“都夺冠了当然要维护了呵呵”的阴阳怪气,还有“年轻人太锋芒毕露不好”……“下面不是还有比赛嘛,万一人家英国队员赢了可怎么办,言多必失”之类的老成评论。

甚至还被某个大V炒冷饭蹭热度:沈擒舟未婚生子,当妈的送儿子去这种“死亡项目”多么狠心、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家庭纷争疑云、他看起来好冷清惹可能有童年心理问题……

老套路,就要谁看谁生气,才有流量。

反驳声音很大,但顶多分散回两句,很难面对盯着热度纠缠撕咬上来的水军。

和很多同类事件类似,当天深夜活人累了的时候,关于凌放的舆论和白天几乎掉了个儿。

隔天早上。

FIS国际雪联的官推账号发了短视频:“2022北京-张家口冬奥会跳雪场地简介”,其中提到了传感器系统布设的合理性,以及跳台场地软硬件设备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