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第2/2页)

《幸存者回忆录》被公认为预言式的作品,那它究竟预言了什么呢?是预言人类文明的脆弱,在遭遇大灾难的非常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都将无可挽救地回到野蛮时代;还是借灾难场景呼吁持久的忠诚、爱和责任感的重要性?抑或是揭示我们的社会组织和系统并不能像它通常承诺的那样,能真正确保公民个人安全稳定的生活?甚至是预言了现代城市化的末日图景,以及在不可逃脱的命运面前个人的渺小与无奈?在这个问题上,也许给这部小说下定论会影响读者自由、自主地欣赏。有如许多现代经典小说那样,《幸存者回忆录》并不只有单一的寓意,更不是政治和社会学概念的图解。作品的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读者个人在阅读过程获得的感受之中。读这部小说是一次对灾难的深度体验,是一次对人性的凝神沉思。

本书根据英国弗拉明戈出版公司1995年版本译出。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谜团始终在我脑海里飘忽徘徊。诸如:作者把墙背后的世界或场景划分为两个地带,是否也有现实世界存在类似划分的寓意?青春期叛逆的艾米莉以及她的童年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小说中生存能力最强,同时也最野蛮凶狠的为何是一帮不满十岁的孩子?最后在墙背后的世界里获得拯救的为何只有艾米莉和忠实的狗雨果?乱世英雄杰拉尔德最终成为失败者,并在最后一刻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作者预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轨迹或自然法则?好在作为译者,而不是多丽丝·莱辛作品的研究者,我无须勉强去充当这部吸引人的小说的阐释者。这样的谜团也许就是文学大师提供给人的精神食粮,留给每个读者独自去琢磨、品味和领悟。我愿意以普通读者的身份重读或在心里重温这个作品。作为读者是幸福的,自由的,因为在谜团中探索正是文学阅读的趣味所在。

朱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