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宝体境,立言之说,古今往来第一仙灵根显!(第6/9页)

将自然之道,映射到世俗当中,周而复始,国运之说,为人之道。

其中有几篇内容,更是让顾锦年不得不赞叹万分。

有一篇内容,为龙说。

这位半圣将读书人比喻成龙,读书时在胚胎当中成长,待到明悟道理后,便会破壳而出。

然而还需要潜伏在大渊之中,逐渐成长,读更多的书,明白更多的道理,直至彻底成长,待到关键时刻,一飞冲天。

潜龙在渊。

飞龙在天。

这其中的道理,顾锦年一时半会难以吸收,需要慢慢去理解,受益终生。

“君子如龙。”

顾锦年心有感悟。

还有一篇更是开拓顾锦年的眼界。

这位半圣认为,读书人是通过读书,明白自然之道,明白天地之法,从而得到天地认可,赐予才气。

拥有才气后,便可突破境界。

而天地之间的才气,其实是固定的,他举了例子,倘若当世有圣人出现,会发现除了圣人门徒之外,就鲜有大儒。

最明显的便是第一为圣人,李圣。

李圣成圣后,有七十二门徒,这七十二人之中也不过只有十位大儒。

但也只是大儒。

天下其余的大儒加起来,连五位都没有,正是因为如此,李圣能有如此威望的原因。

营造了一种错觉。

可实际上,这就证明,才气是固定的,一位圣人诞生,几乎将所有才气全部吸收完了。

如此,大儒就少。

所以四代圣人,其实晚年都很惭愧,认为自己获得了天下才气,断绝无数读书人晋升希望。

而且圣人晚年都很凄惨,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寥寥大世,孤独一人。

这位半圣认为,这是遭天地之罚,因为断绝天下读书人的路,不为君子也。

要付出代价。

而且还拿出佐证,古今往来,有几位半圣,其实明明有能力突破成圣人,但他们没有选择成圣。

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猜测。

顾锦年也是半信半疑,因为有几个关键点说的很不错。

无圣之时,儒道昌盛,不说大儒满地走,但绝对不少。

就好比大夏书院,也有二十多位大儒。

整个大夏王朝,大儒差不多一百位是有了。

扶罗王朝也有五六十位。

大金王朝更多,有一百多位大儒。

但书中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圣人,才气太多,所以成为大儒就要简单不少。

但当大儒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想要成为大儒,就很难了,需要付出之前大儒数倍的努力。

有一点可以作证,古时百家争鸣,出现新的大儒时,反而威望极高,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可名流千古。

而当大儒一批批死去后,成儒的标准又变化了。

这当中涉及天地变化。

有气运之说。

顾锦年对这个非常认同。

自己穿越之前,对儒道十分好奇,研究过一些大儒,发现成为大儒的标准很古怪。

需立言,立德,著书,传道,才可成为大儒。

立言还好说,这个立德就有问题了。

感觉这一环被淡化了,因为基本上现在出现大儒,著书传道有,可立德方面没有太大讲究。

像苏文景这种,顾锦年认可。

可其他大儒,只能说有品行,读书好,可按照古籍要求,绝不可能成为大儒。

“无立德者,视伪儒,享气运而。”

“立德者,为正儒,可有浩然正气。”

回忆圣人手札所言,顾锦年心中大致有了判断。

大儒分正伪,正者有浩然正气,伪者无浩然正气,或者只有那么一点。

这就可以诠释当代大儒了。

“看来,无论如何,我还是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