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3/3页)

从扬州湖州赶来的船只,想趁着最后一股北风,赶紧出海南下。

港口里的船只络绎不绝往外流。

短短两年多,码头岸边已是层楼叠起,各式铺子生意红火,南北商贾初到此地时,曾误以为此处是扬州。

裴少津、徐言成这半年来在太仓州码头督饷馆实习历事,夏时点验扬帆归来的商船,各类不曾见过的货物,船员海外的境遇,都叫他们大长见识。

秋时汇算船税所得,又叫他们惊讶——小小一港口,税银抵得上一整个布政司。

冬时,各地商船游到太仓州,等着官府准许出海,竟能把偌大的江入海口给堵了。

这日,徐言成感慨道:“越是见识到码头的繁荣,越是佩服少淮……啊不,伯渊。咱俩只是在督饷馆实习历事,整日忙碌,犹觉得有许多东西学不过来,而少淮南下游学两年,开了码头不说,还造了船厂……”

又感慨道:“南居先生说得没错,在太仓码头是增长见识最快的地方,往来船只,形形色色的人群,数不完的货物,听不完的故事。”

他问少津道:“少津,你怎不说话?”

“我在看大哥的来信。”少津神色专注。

徐言成凑了过来,只见上面写道:“……开海之事虽难必行,寇乱则打,民乱则治,若天下多几个太仓码头,则百姓生计多数倍不止……”

“……然人之本性,商船出海,难免有逃避船税者,若不解决此弊端,朝廷连年收益下降,则开海不得长久,官商必定趁机打压。津弟身处沧海之滨,或可以有感而发,想出对策……”

这是少淮给弟弟来信,也是给他留的“题目”。

“少淮出的这题目,可不容易。”言成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