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3/4页)

如此相互结交,借着诗词相互奉承的场面,实在非他所喜。

……

关于中举庆贺之事,裴少淮的意思是,家里人小贺即可,不必铺张宴请京都豪贵。

这利于伯爵府塑造清贵门风。

但各名门的贺帖、拜帖络绎不绝,或登门拜访,或邀请家宴。

裴少淮对母亲道:“若是从前就有往来的,自然不能直接驳了,只说择机再聚。若是从前没有过往来的,则又分是朝中清流,还是功勋权贵,或是朝堂新宠……这回帖也不容易。”

这是门学问,回错了帖是要得罪人的。

林氏叹了口气,道:“可真是欢喜的烦恼。”又言道,“从前刚嫁进府,总觉得没人邀请伯爵府,如今借着你的光,又要学着怎么去回拒……我眼皮子还是浅了一些,早时候就该想到有这一天,提前向人讨教才是。”

“母亲若想讨教,锦昌侯府是个不错的选择。”

裴家需要的正是锦昌侯府那样的门风,加之两家如今走得正近。

“那这些呢?”林氏笑着问道。

她手里拿着一沓帖子,都言说要携女上门拜访,其中不乏公侯人家。

“若是有拒不了的……”裴少淮道,“只能辛苦母亲和姐姐了,女眷与女眷会面,合适一些。”

林氏明白儿子的意思,笑道:“我省得了,你就且安心读书罢。”

……

……

这日,徐瞻带着莲姐儿和一对儿女回伯爵府,对裴少淮道:“谢内弟和林家大舅的提醒,父亲在赴应天府监考之事已经办妥当了,昨日来信,不日将返回京都。”

徐瞻欢喜之余也是松了一口气,可见当中情形还是有险要之处,他一一说与裴少淮听。

徐大人抵达应天府贡院后,依规从当地遴选了十位同考官,加上京都带来的八位,总共十八人,又有三十六位大总裁,皆出自应天府各知名学府。

考前几日,主副考官、同考官聚于一堂,商讨出题之事。

同考官们纷纷拿出预先备好的题目,供徐大人点选,而后稍加修改,即是最后的题目。

历来如此。

因有了裴少淮的提醒,徐大人佯装按旧习选题。然则,考前一晚,徐大人以题目与当朝天子治国之策不符,一一驳了回去,直接拉着众人彻夜翻书,重新出题,其中大部分题目都是主副考官选的。

九日考试过后,弥封、誊卷、对读,皆有武官亲监。

朱卷分发至个房批改,这个空档期里,徐大人密奏圣上,言道:“臣唯恐南直隶乡试有通同作弊之嫌,为不负圣望,举士之事,或多耽搁几日……待各房举卷上来以后,此事自有分晓,臣再禀圣上。”

由武官急送京都。

五日之后,各房已经定下要举荐的卷子,送到徐大人房里来。

徐大人对众同考官道:“诸位同仁辛劳了,本官受圣上所托,为国选才,不得不慎之又慎,在此最后再问一句,诸位确认要举这些卷子了?可曾有马虎的地方,打算再斟酌斟酌的?”

众人以为只是寻常的套话,皆不作声。

岂不知这是徐大人给的最后机会。

“这卷子上可都有诸位举荐的签名、印章。”徐大人提醒道。

还是无人作声。

徐大人当即叫人封了所有的卷子,将应天府的十位同考官分开看管,一一盘问之后,果然发现了猫腻。

正如林世运所言,那些无意义的虚词成了识别卷子的暗号。因临时换过题目,虚词的排列让句子显得格外生硬,学识深厚的老学究们都能看出问题所在。

那些举上来的卷子,成了最确凿的证据。

事已查明,徐大人又奏圣上,短短两句:“臣查明,果然有诈,举才事急,臣回京再细禀圣上。”

十八房考官只剩八房,徐大人带着众人,挑灯夜战,重新批阅卷子,在九月初公布了南直隶乡试的桂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