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3页)

只有当她在朝野上下的势力足够强大,在民间享有足够崇高的认可与尊崇,在大安的影响力大到超越传统思想对性别的固有印象后,才能无惧一切。

甚至是在将来光明正大的当女帝,即便从内心来讲,何殊是真心不想这辈子都要过着需要日理万机的辛苦生活。

知道太子回来,东宫属官太子詹事徐从义立刻快步上前迎接,他的职务本是替太子打理东宫事务。

可是何殊的情况特殊,她被立为太子后,大半时间都与皇上形影不离,跟着上朝,或是在御书房中听政议政,还是皇上唯一的‘儿子’。

在太子地位无比稳固的情况下,用来给太子练手的一干东宫属官,便基本失去了用武之地。

好在何殊向来奉行人尽其用的原则,在自己不得闲的情况下,更看不得别人闲着,最擅长给人安排各种工作。

徐从义就成了负责打理东宫产业的管事,随着东宫的产业越来越发展壮大,他这个大管事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寒窗苦读多年,才能进士及第,进入朝堂。

虽然没能混成大权在握的重臣,但是能在之前那种混乱的朝局中屹立不倒,逐步升为三品大员,徐从义的能力绝对不容小觑。

当年被排挤到东宫时,本以为自己被排挤到年仅三岁的太子身边,已经是个不小的打击。

让徐从义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打击其实还在后面,太子竟然让他这个堂堂三品大员去给他开作坊、设门店,行商贾之事。

好在太子给的待遇极其优厚,让他开的作坊生产的是独家特色产品,利润极其丰厚的同时,产品还供不应求,生意特别兴盛,让徐从义得到莫大安慰。

如今九年过去,他在太子的授意下,开了一家又一家作坊,一家又一家酒楼客栈及门市。

手下管理着成千上万名员工,每日经手数以万贯计,乃至十数万贯计的钱财,让徐从义早忘了自己当初感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不甘。

在他看来,太子生来就具慧眼,是他的伯乐,才能在小小年纪就一眼看出他是个商业奇才,更适合在商海叱咤风云。

至于官位停滞在三品,多年不得寸进,在徐从义看来,那压根就不算事。

世人常说升官发财,他虽没能升官,这些年给东宫产业做大管事,却让他发了大财,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那种。

身为太子最信重的近臣之一,徐从义非常清楚自家主子的厉害,随着太子日益长大,这份尊崇不减更增。

“拜见殿下!”

刚走到殿门外,就看到徐从义从旁边的偏殿里出来,迈入殿内的何殊抬手解下薄披风的同时,随口道。

“徐卿不必多礼,这趟巡查提前结束,可是明安那边出了什么问题?坐下说。”

“殿下请放心,那边一切都很正常,臣匆匆赶回,是为另一桩事。”

何殊接过宫人呈过来的茶盏,先放到刚坐下的徐从义面前。

“能让你如此慎重,看来事情不小啊。”

虽已多次受到这种近乎礼遇的招待,徐从义还是感到难以心安理得,诚惶诚恳的躬身谢过恩后,才回道。

“主要还是户部从我们这边支钱的事。”

说起此行正事,心存怨愤的徐从义就难免有些激动。

“户部的那群家伙也太不像话了,不管是根据官吏的任职年限,按相应比率承付其医药费用的支出,还是为贫困百姓免息借贷医药费用的决策,当初都是经过朝议共商通过的国策。”

“这部分支出,理该由国库支出才对,陛下也曾明确提出要设置相应款项,做专款专用,可是据臣得到的消息看,户部竟然打着全都让我们东宫垫付的主意。”

说着,徐从义示意他的副手打开自己带来的一口箱子,露出里摆放整齐的一摞摞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