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3/3页)

林德康却道:

“郡王,各司职增设容易,裁撤难,历代冗员盖因如此。臣提议,可不必额外拨人,而是将各县六曹中比较清闲的主簿全都调集到郡城来,统一由周司农令教授,考核合格后,再由他们去向当地的里正进行传授。”

“如此,他们对当地各项情况都是熟悉的,又有官威,压得住里正,里正又压得住百姓们,倒是比新去的过江龙要好。”

李洵想了想道:

“林总长说得有理,那便这么办。多做了事,这期间便可多得工钱,免得他们消极怠工。周如植,你对地方产量有所了解,给他们画一道合适的及格线,超过这道线的,可得额外奖励。若产量上还能更优秀一些,甚至可以记一功,将来若有合适的位置,将会优先考虑农事出色的主簿。”

林德康补充道:

“此事需要县令的大力支持,若有优秀者,记功也得算上县令一份,如此那些县令们才不会因为嫉贤妒能阻挠下属行事。”

李洵点头,将这个考核制度的制定交给林德康去拟定,最后再交由他审批。

见自己需要的打下手人员有了着落,周如植继续提要求道:

“光有肥地之策和种植方法也不够,还得兴修水利。臣路过各地,见水利沟渠多已荒废,百姓灌溉困难,便会很难兼顾更多田地,还请郡王早做安排,将沟渠复通,以免误了农时。”

知道李洵麾下人手有限,他又补充道,“郡王放心,复通沟渠不像是重修挖掘,耗费不了太多工时。只要官府肯重视,统一组织人手从源头进行排查检修,疏通堵塞部分就行了。”

历史上,这北疆也是有过一位有为郡守的,所以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其实是现成的,如今只需要修复。

“可,本王与林总长,会尽快召集各县令与郡守统筹此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其他行业才能逐渐兴盛起来,领地的发展,也不会再轻易被外部卡喉咙,所以,不管有多少困难,李洵都会给周如植创造条件,让他把这地基打好。

对于李洵的回应,周如植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入仕至今,他就从未遇到过如此肯支持他的上峰,要什么给什么,有什么问题马上帮着解决,除了在农事上献计献策,他不需要去额外解决任何头疼的问题。

这差事办起来,可真是叫人心情舒畅!

若以后能一直如此,他绝对有信心让郡王治下的两郡两城都仓廪丰足,百姓再不受饥饿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