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3/3页)

因为他很清楚,伍汲虽然时常不在军中,自己却经常在郡王身边鞍前马后,并且带兵冲锋陷阵,但伍汲的贡献绝不比他少。

从剿匪到河原一役,哪一战都少不了伍汲的情报,于敌区探取情报九死一生,有时候甚至比直接上沙场还危险。而且河原之战中,南城门也是伍汲亲自带兵攻下来的。

伍汲和他一起升任,他心服口服。

见他神情并无异样,李洵心中很满意。

林乐庆来了北疆后,从剿匪与攻打两城,都一直跟在他身边。日常事务方面他也时常点拨,如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无论是军功还是能力,都足够将他放在一军副将的位置上。

而伍汲同样是他不可或缺的重要臂膀,从能力到贡献值都不输给林乐庆,这提拔一事上,自然也少不了他。

最开始跟着他的三个营指挥使中,唯一剩下的便是王常青。

他在战场上建树很少,却是资历最老的。如今军队规模也已经扩大,李洵不可能每支军队的三月考核都有空去走一遍。

倒是王常青这资历老,又深谙他的训军之法的老将,适合来做这个监督与巡查的工作,日常还能兼任护卫营的训练。

思考一番后,李洵决定再给王常青一个机会。

将他叫来详谈一番后,他将王常青任命为护卫营总教头,一应待遇都在副将之下,比营指挥使略高一点,但直属李洵本人管理。

王常青有些失落,却并无怨怼,表示这次一定不会辜负他的信任。

过了两日,李洵又从原本的都头里,选出了十几位代营指挥使,将他们放到新兵营中,整个招兵工作便全部完成了。

新进的兵紧锣密鼓地开始艰苦的训练,而城防方面也同样没有放松。

护卫营与燎原守军在训练中每五日一换防,密切防备着北戎的进攻。

于此同时,被李洵赶出肃城境内的钦差队伍,在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后,也终于回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