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国之基石】(第2/3页)

汪明然觉得太扯淡了,他实在太委屈了,朝廷的政策太死板不讲理了。

他确实侵占了民田,可那些种不出粮食的薄田,变成盐田之后,能给官府提供更多税收。被侵田的农民,他也招进了盐场做工。

如此一来,农民的损失不大,官府税收大大增涨,商人也能因此获利。面面俱到,何乐而不为呢?

非抠着民田不能交易、不能侵占的死理儿做什么?

汪明然很想冲到南京,当面跟皇帝理论。他觉得自己在侵占民田这件事上,确实有错,但绝不是杀头的大错。他不服!

黄三拿出一本《大同集》:“汪老爷若有疑惑,可认真阅读此书,请把御笔信还回来。”

这是徐颖交代的。

汪明然拿着那本《大同集》,失魂落魄离开,什么时候回家的都不知道。

浑浑噩噩躺到傍晚,肚子饿急了,囫囵吃了些东西。

掌灯翻阅《大同集》,这书他读过无数遍,江南地区第一批《大同集》,全部都是他私人出钱印刷的。

当晚,翻看得心烦意乱,扔在一边睡觉去了。

第二日,汪明然没有心情出门,坐在家里也无聊透顶。他再次把《大同集》翻开,强迫自己认真阅读,读着读着,突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关于田政的文章,是赵瀚亲手所写。

文章内容,汪明然是认可的,但也仅此而已。他觉得吧,只要不是肥沃良田,其余薄田占了也就占了,更多的税收对官府有利而无害。

这种思想,不仅商人们有,产盐区的官吏也有。

官员和商贾都一致认为,侵占农民的盐碱地不算什么。所以,即便《大同律》有杀头的田政条款,官商勾结起来也同样肆无忌惮。又没把农民往死里逼,还提高了官府税收,谁特么会吃饱了撑的来较真?就算皇帝知道了,也多半睁只眼闭只眼。

可现在面临的,却是皇帝较真了!

连续抄写《大同集》的田政文章好几遍,汪明然扔掉毛笔,凄然一笑:“所以啊,他是皇帝,我是商贾。我觉得偷税漏税、贿赂官员才是大事,他却把侵占农民的盐碱地视为真正的大事。这《大同集》,以前都白读了。”

陆陆续续传来消息,汪明然彻底领略到皇帝对田政的重视。

许多收受贿赂的官吏,都能选择流放黑龙江,用以保住自己一条性命。唯独帮着盐商侵占农田的官吏,有一个算一个,全部秋后处决,连流放抵罪的选项都没有。

江苏官场,为之骇然。

田政是国之基石,这话大家都知道,现在理解得更清楚了。

事实上,产盐区的那些农田,或多或少都有盐碱化问题,粮食产量一直都不高,农民还得靠打工补贴家用。

朝廷对此没有完全卡死,产量特别低的盐碱地,地方官可以申请改为盐田。不过程序相对比较复杂,须得县州府逐级申请,由省里的户厅进行批复,再交给布政使签字确认,还要送到户部去中央报备。

一套流程下来,一两年时间就过去了。

耗时长久且不说,每年还有限额规定,不能大量的占用农田,几乎是挤牙膏式的予以批准。

地方官和盐商等不及,干脆先斩后奏,把农田占了再说,然后再慢慢递交申请。

这种土地政策,不利于工业快速发展。

盐场如此,其他工厂也差不多。申请工业用地,批复速度慢到吓人。荒滩荒地性质还好些,一旦涉及农耕土地,省里的户厅衙门,必须派专员实地考察,写成详细报告交给户部。

而批复下来的工业用地,督察院每年派往地方的巡视官,会拿着报备材料随机进行抽查。如果发现实际情况,跟报备材料有出入,那是要进行逐级追责的。

总的来说,越是耕地紧张的省份,工业用地就卡得越严。北方反而要宽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