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三十一岁的布政使】(第2/3页)

少年心事,便是这样,很难定下来,总把春心萌动当成爱情。

记下作业内容,赵匡桓返回自己宿舍。

依旧是四人住一间,但室友每年都要更换。

最新的三位太子室友,一个叫马训,湖北商贾子弟。一个叫王克复,河南士绅子弟。一个叫吴冲,广西农家子。

吴冲最不受待见,性格太较真了,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室友们争得面红耳赤。但这小子是真的刻苦,自律性极强,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为学习做准备。

这不,才刚刚放学,吴冲就在写作业了。

赵匡桓正在收拾东西,打算明天一大早回家。

王克复坐在床沿上,兴致勃勃地说:“你们看报纸了吗?去年各省的政绩考核,我们河南杨布政使排第一,这可是陛下钦点考评的。在杨布政使的治理下,河南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每年移民所需的耕牛,河南一省便贡献了五分之一!”

马训好奇道:“河南为啥有那么多耕牛?”

王克复笑道:“报纸上写得明白,杨布政使根据河南实情,因地制宜改变了农业方式。每年夏粮收麦子,每年秋粮收玉米,一年两收,都是高产谷物。而且,麦子和玉米的秸秆,只要提前一些时日收割,在不影响谷物产量的同时,还能做青储料用来养牛养羊。”

马训不屑道:“这有什么好吹嘘的?玉米杆拿来养牛,乡下孩童都知道。”

王克复没好气道:“青储料你懂不懂?玉米杆不做处理,水分很快就干了,冬天不能拿来喂养牲畜,就算喂了也不怎么顶事。杨布政使在做知府的时候,就从《王祯农书》得知青储料的制作。他经过多方试验,还跟劝农司的官员写信交流,最终才研究出麦秆和玉米杆的青储料制作方法。”

“杨布政使辅政河南之后,亲自走访十多个县,引导农民轮种麦子和玉米。又召集河南全省的知府、知州、知县,给他们下发劝农司编写的材料。全省的地方官,又跟大同银行联系,贷款购买牛羊崽子借给农民。”

“你知道这些推广有多难吗?河南大旱的时候,许多农民还不起贷款,大同银行和财部,可是上疏弹劾了杨布政。杨布政是河南右布政使,上头还有个左布政使。报纸上虽然没写,但肯定左布政使也跟杨布政闹了。幸好有陛下出面安抚,杨布政坚持做了好几年,这才有现在的成效!”

“这些都是刊在报纸上的,就凭杨布政在河南的政绩,今后肯定入阁为相!”

一直在写作业的吴冲,突然来一句:“杨布政是好官。”

王克复牛逼轰轰的说:“再是好官,也得有用武之地。别的省都不行,还得看俺们河南。河南有广袤肥沃的平原,前一任布政使和工部都水司,又把全省的水利河道搞好了,这才能种出那么多的粮食,这才有那么多麦秆和玉米杆喂养牲畜。”

赵匡桓觉得自己是太子,有必要记住这个好官,问道:“杨布政使叫什么?”

王克复回答:“报纸上说,杨布政使叫杨安,湖南人。以前只是个书童,大同军收复湖南时,杨布政报名做了吏员,帮着宣教团组建农会和分田。后来一路升迁极快,每任官职皆政绩斐然,被陛下破格任命为河南右布政使。”

马训顿时大笑:“哈哈,原来是我们湖广人。”

王克复纠正说:“是湖南,不是湖广!”

马训说道:“都一样,湖南湖北,以前统称湖广。我是湖北的,杨布政是湖南的,按照以前的说法,都算作湖广同乡。”

“你就往自己脸上贴金吧!”王克复鄙视道。

赵匡桓问道:“那份报纸呢?”

王克复立即给太子爷递过去。

赵匡桓翻到关于杨安的报道,顿时就惊了,这位杨布政好年轻啊,今年才将将31岁而已。他在湖南投身大同军,跟着宣教团组建农会分田时,仅仅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