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3/5页)

纪炀跟林婉芸看着笑。

若有朝一日,说不定还真行?

纪炀等人被行刺的消息传回去,皇上更是沉默,看向朝中有些人,眼神似刀剑。

就在纪炀进京前一天,四五个官员吊死在家中,家中账册书本无一保全。

接下来对刺客的盘查也直指他们这些官员。

可要说这几个,能召集五十高手,别说纪炀不信,皇上也不信,明显有人退出来做替罪羊。

刺杀钦差这种事,放在哪都是死罪。

七月初,朝中局势变动,老门户们左迁的左迁,赋闲的赋闲。

连文学士几个左膀右臂也被贬到荒凉之地,做不出政绩是回不来了。

静太妃身后的世家,更是消失得悄无声息。

没有全死,但能留下的,也会远离汴京,再也回不来。

国子监祭酒彻底下台,他身边的陇西李家也被牵连,层层关系从国子监剔除。

而他们苦苦哀求的蝗灾也并未发生。

这种看天的事,谁又能预料。

不过把希望还寄托在天上,也是可笑。

最后的翻身机会自然消失。

新的国子监祭酒自然是潞州韩家家主韩潇来当,成了承平国以来最年轻的国子监祭酒。

但他的学识世人皆知,没人有异议。

还有金家有个书画大家等人也被安排进里面做了主事。

等到八月份。

翰林院原本五位学士,又多添了两个,都是这次巡查有功的。

按理说添了学士,也该任命大学士。

如今的林大学士更是不管事,如果按资排辈,该提文学士。

但皇上提了书画两家的刘学士跟王学士。

两人成了刘大学士,王大学士。

当然,还是没什么实职,依旧带领承平国写字画画。

不过这样的惊喜,让两人简直喜极而泣。

大学士啊!

谁不想当!

他们背后的刘家,王家,对皇上更加忠心。

朝中用新鲜血液替换不少老臣。

替换的原因满朝皆知,这是一场不见血的新旧权力交替。

更证明如今的皇帝,在执政两年半后,彻底掌握政权。

朝中不少人算着,心里暗暗吃惊。

两年半的时间,已经很不错了。

而促进这些事的纪炀,从六月底进京之后,便在家里养伤,风里雨里血里都不见他,却又暗暗传着他的名声。

纪炀养伤是真,避风头也是真。

他手臂上长长的刀疤还未完全愈合,隔几日就要换药,趁着这个机会,干脆在家休息。

井旭看着,忍不住道:“这要是砍在你身上,只怕命都要丢半条。”

“所以我挡了下啊。”纪炀不在意,“朝中已经平稳?”

“平稳。”井旭叹气,“只是没想到,平日看着和善的人,背地里的手段会那样狠辣。”

说着,纪炀也看看井旭。

井旭立刻道:“我家可是自查许久,底下人虽有怨言,但看着良种的份上,自然闹不起来。”

纪炀身边的人知道他的脾气,若真有太大问题,他可就不带你玩了。

众人计算得失,身边的自查可从未停止。

纪炀笑笑:“对你们,肯定放心。”

“不过田地这事,到底不是一时的事,并非一劳永逸,自家多注意。”

“肯定。”

如今全国田地都已经清查结束。

泰安二年开始查,清查前七亿多土地。

一年过去,连带新开耕的,跟被清查出的土地总数,一共是十亿一千二百万多。

跟当初林启,叶锡元预估的差不多。

想想,以前是七亿土地交税,现在是十亿。

再加上粮食增产,便是减了一成田税,那能得到的总田税也比往年要多上很多。

现在八月份,上半年的良种稻子收获,新一茬的已经种下。

可以说,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再加上减田税的诱惑,全国大半地方已经种植高产稻,更因为全国各地农务司因地制宜的培育,估计这几年的粮食产量肯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