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2/5页)

话传到汴京,纪炀却托人问:“若想再续,可有他法。”

本以为会兴师问罪,没想到皇上也问:“若想国富民强,可有良策。”

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国之帝王。

非但没问罪,而是认真询问意见,这位大家深受感动,竟然出仕了。

此时也在冬祭队伍当中。

这家人看到韩家人的时候,简直亲如兄弟,更是放荡不羁,连官服都懒得穿。

徐九祥比之先皇更要宽和,也不恼。

韩潇看着,只觉得徐九祥已经有了纪炀身上那不骄不躁,不急不恼的三分。

隐士大家主动出仕,这件事也让承平国上下再次振奋。

一切的源头,都在那颗种子。

那颗小小的,却有无限生命力的种子。

这不是纪炀头一次来冬祭,也不是头一次站这么近,但少有的,觉得这些事确实可以拿来夸耀。

一亩地七百斤的粮食。

纵然是他,也忍不住真心笑一笑。

更不用说连带的清查土地。

等到年后收收尾,他从在潞州扶江县做的事,也就的推到全国了。

让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有自己的土地。

让从事劳动的百姓种自己的粮食。

这是世上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办成的。

冬祭回来,满朝文武都倍感轻松。

他们家也有地啊,自然高兴啊。

不过以后那良种司,只怕会永远火热,这次不再是惧怕他们的权势,而是看着他们,就跟看见神仙一样。

谁知道以后的种子还能有多高产呢!

就连灌江府送来今年的关市税,大家都觉得应该先给良种司一些。

特别是育种部门的银钱肯定要多。

这种投入跟回报,那是看得见的!

至于纪炀?

满朝文武,朝野上下,谁有谁不服吗。

他愿意做的事,永远都能成功。

纪炀那点点自傲在冬祭的时候已经消磨完了,笑着对大家道:“以后日子还长,别看马上要过年。年后事情还多着呢。”

承平国土地最后的清查汇总,各地因为土地产生的种种纠纷。

以及暗中查访到的贪官污吏,豪强乡绅,全都要一一查问。

再有良种的大面积铺设,南面是稻子,北面是麦子,还有一些黄豆的推广,以及工部农具的事。

觉得够朝野上下忙到脚不沾地。

众人一听纪炀这话,下意识退后。

行了行了。

从你们翰林五斗院学到一句话。

叫什么卷王,什么卷生卷死,说的就是你!

但这次的忙碌,让大家都觉得值得。

又过一年,好像越来越有盼头了?

冬祭过后,便快到十二月份。

今年的腊月过得热闹,在皇后鼓励下,汴京大户皆出来周济群人,主要是汴京周边的庄户们,也要过个好冬天。

今年总觉得有些不同。

等纪炀给闺女带上斗篷,小晴林偷偷给拨开,再给穿上的时候。

纪炀眼神微眯看向闺女。

林婉芸回来刚看到他们父女俩对视,开口道:“虽说到了腊月,但天不冷,她又穿着外祖给添置的皮绒衣,肯定嫌披风热。”

小晴林机灵着呢,冷热都知道。

这会见娘亲说话,明显有了底气:“热!”

纪炀这才把斗篷给去掉,不过看看外面。

今年冬天,好像确实很暖和,平时不是他管账,家里今年的炭火用得少,他也没注意。

这会被婉芸点出来才想到这件事。

但冬天暖和,并非好事。

他好歹也跟着农人们建起良种司的,上辈子更是有农业知识丰富的奶奶。

若遇暖冬,对农业来说并非好事。

俗话说十月初一晴,割麦喂黄牛。

这个十月初一自然是农历,意思是这个时间天气如果暖和的话,那就是暖冬。

冬日里若是暖和,那泥土里的害虫便会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