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4/5页)

说起来,如今的接近八亿,已经是本朝巅峰。

徐九祥却并未为此沾沾自喜。

如此成绩不是他得来的,他不过子承父志,是他父皇辛苦打拼。

所以徐九祥眉头紧皱:“那剩下那四成若清查完,你们觉得,天下耕地能有多少。”

这有些像一个数学题。

但又不是数学题那样简单。

首先天下没查之前,七亿多土地,查了六成之后,接近八亿。

其中差距在七千万亩田地。

那是不是查了剩下四成,就能再多五千万六千万左右?

然而并不是。

那六成田地之前说过,多是官田跟普通百姓的田地,他们中间的误差不是大头。

剩下的四成才是。

林启拱手,回到皇上的问题:“至少十亿。”

也就是说,林启认为,那四成田地的主人们,实际还藏匿约莫两亿的田地。

看似手里有两亿多亩地。

实际要翻倍来看。

这并非信口雌黄。

而是林启他们这几个月以来的清查,以及前期大量的调查跟资料得出。

这里面的损失又会有多少。

以二十亩为例,一亩田地收获二百斤为数,按理说一年交八百斤粮食。

那两亿亩就是八十亿斤粮食。

当然也可以说,那这些田地不交赋税,对佃户们不是很好吗。

纪炀为何要清查。

因为大户们不交,不代表百姓们不交。

佃户们必须按照规定,交了田租,交了赋税。

这些钱直接进到大户们的口袋里而已。

朝廷没钱,不能抵御外敌,不能改善民生。

百姓也没钱,还感觉自己怎么每年交那么多赋税,而生活一点也没变好,等打仗的时候朝廷还说没钱,这不气死人了。

徐九祥慢慢踱步,十亿田地,若真像林启,叶锡元所说,清查结束后会有十亿田地。

再加上如今培育出的良种。

那?

任何一个皇帝面对此事,都不会太过淡定。

徐九祥更是如此。

“查,继续查。”徐九祥看向纪炀,“按照原定计划,咱们就等着好消息。”

剩下的四成顽固分子不让查,也不要良种。

毕竟他们手里隐田太多,你们不就是一亩田地多个一百来斤吗?那我们多种一亩地就好。

你的一亩地产五百斤,我们两亩地产七百斤!我还赚了!

又不是我们自己种田,省事这种,跟我们没关系。

要是把隐田清出去,那才是损失!

既不要良种,纪炀他们的良种司也不强求,这不是人都收回来了。

今日不要良种,不代表以后不要。

等到最后,便是咬死不要良种司插手,那也由不得他们。

他们就按原定的计划,先把六成土地整理成册,各处督查良种种植。

剩下那四成看似不管,其实暗中收集人证物证。

等到时机成熟,大势不可挡,也没法阻挡。

林启跟叶锡元等人回来,让徐九祥心中大喜,再看到各处传来良种陆陆续续播种的消息,更是高兴。

现在能种上良种的不算太多,可各地已经做好准备,随时等着汴京的运种子队伍过去。

而且派到各地的农人开始做事,因地制宜,会做出更好的东西。

徐九祥坐在勤政殿久久没有说话。

他脑海里回想到许多人,最后目光放在各地文书上。

不骄不躁,不骄不躁。

纪炀知道徐九祥在平复心情,甚至笑了笑。

能有这份定力,已经很好了。

他跟林启等着从勤政殿出来,天都黑了,几人干脆相邀去酒楼吃饭。

也算是给林启,叶锡元接风洗尘。

别看只出去三个月多,但他们两个简直一肚子话要说。

讲到最后,叶锡元对纪炀道:“当初灌江府的情况更是复杂,你都能成,若你下去,必然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