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3/4页)

目的还都一样。

纪炀,指点指点我们吧,你们看我们这关市能开吗?

当初灌江府开关市算是形势所迫,之后被纪炀料理得清清楚楚,才有长久的关市权。

眼看贸易如此火热,其他边关地方怎么能不心动。

但这些信看就看过了,纪炀绝对不会贸然去开关市,更不会说动新皇徐九祥去开。

或者说,若先皇还在,那倒是可以斟酌。

如今的徐九祥,绝对掌控不了四处的关市口子。

开关市,并非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若自己实力相当,那对方才会跟你正常交易。

倘若对方看你很孱弱,而你又有对方想要的东西,那怎么办?

肯定直接打你一顿,再把东西抢走,久而久之胃口更大。

徐九祥或许已经熟悉汴京的事情,但绝对不熟悉边关事务。

陆地上防线有多长,海岸线又有多深,全都是问题。

反正现在,绝对不行。

这也回到纪炀在灌江府时的问题。

一个国家全都依靠最高位的德行能力,绝对不行。

强势的先皇可以成为中兴之主,突然换个皇帝,那则要考量一番。

纪炀停了停手头育苗的活。

面对那么多边关的请求,他可以忍得住,其他人呢?

灌江府古博城的利润巨大,所有人都看在眼里,难免有利欲熏心的人心动。

还是回到上个问题。

若先皇在的时候,他们敢提出这个问题吗。

明眼人都知道,四处的边关还在依靠古博城关市税来重整军备,至少要个两三年的恢复时间。

特别是北面的屯青崖,那地方比古博城还要苦,重整那边的兵士很需要时间。

如果先皇还在,他们肯定会过几年再提。

可换了现在的皇帝,难免会有想法。

新皇登基,文臣还好,各方将领可还没熟悉呢。

这个时候贸然开关市?

纪炀无奈看向那沓书信。

汴京内部的争斗算是停了,外面的小心思又起来。

这些书信,就是小心思的证明。

外面的文武大臣,同样在试探新皇。

想着趁皇上年幼,多忽悠几次,总会能成。

果然,第二日早朝,就有三个边关请求开关市,话也说得非常好听。

“有灌江府古博城的先例在,我们益宁府绝对也能成。”

“关外需要货物,早早提出想要互市,可我们为了安全起见一直紧闭国门。如今看来古博城那边可行,想必这边也是可行的。”

“皇上,想那古博城一个关市,每年便有百万关市税,若这些关口都开了,岂不是能赚得很多?您还想减免田税,岂不是正好以此来减免?”

徐九祥心里犹豫,他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他目光下意识掠过金家,只盯着纪炀看。

纪炀扫视一圈,记下怂恿开关市的大臣名字,上前拱手道:“皇上,关市的事,还请慎重。”

纪炀有些想笑,用他跟吴将军等人在边关搏杀出来的稳定关市,来跟他们那些关口比?

自己开关市的时候,都是重整了军马,还把整个太新县都变成兵马的大后方,这才开了关市。

当时更是小心谨慎,不让外人进入。

他们?

他们这些人为了赚钱,只怕没那么小心吧。

这次的对手,不再是汴京城内的人,而是边关的文武大臣们。

一个灌江府都让人头疼。

这好几个类似灌江府的地方凑一块了。

可纪炀是头一个开关市的,他来反驳,后面人自然有话要说:“纪大人,您开了关市,名声政绩全都有了,没必要断我们的路吧?”

“对啊纪大人,关市若是不好,那古博城为什么开?”

换了旁人,听到这话肯定哑口无言了。

纪炀反讥道:“既如此,古博城也别开了,你看行吗?”

古博城关市别开了,反正如今灌江府那边屯兵足够,关外的人买不到东西也不敢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