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4/5页)

他们悠闲惯了,谁愿意跟纪炀卷生卷死啊。

赋闲的人有能力挑选的,可以选择上不上这份名单。

但在翰林苑的“见习”进士们,是没资格选的。

之前纪炀就接触过这些见习进士,基本都是昌盛三十九年春闱中进士的,那会成批的官员去了灌江府,在纪炀手下也算很有长进。

这次再接触地见习进士,跟之前那批基本是同一届。

可为什么,人家已经去当官了,他们还在见习?

原因基本就那几种。

要么是名次太低,能力不足,各处都不想要。

要么是部门眼光高,反正翻过年就是昌盛四十二年,马上新一批的进士们就要新鲜出炉,不如挑选新人。

还有一部分则因为没有背景,更没有人脉,学问也不是特别突出,于是就被留了下来。

他们这二十多人很是尴尬。

中进士三年了,还是见习进士,还在翰林院打杂。

马上新人要来,那可真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不过比他们更尴尬的,还有上上届留下来,没被选走的两个人。

他们两个中进士快六年了,本以为登榜之后便有官做,没想到得罪了人,直接在翰林院打六年的杂。

一般来说,马上要到科举年,他们肯定更加无人问津,估计只有等到新科进士来了之后,他们的名单再被送到各部挑选。

等到那会,或许有大人可怜,选他们去其他地方。

反正能留下来的,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

不过今年有些不同,他们的名单在科举年的前一年又被整理出来,跟赋闲的名单放到一起,全都送到纪炀那里。

也有人称这份名单是次等名单。

毕竟有本事的被挑走,有人脉的不愿意跟着纪炀。

只有这些没什么本事还没人脉,甚至得罪人了的臣子们,才会上这份名单。

那可不就是次等名单。

这种恶毒的酸话,也只有汴京文报了。

看似讽刺名单上的人,其实是在笑话纪炀,笑话他只能选这些“次等”官员。

可惜纪炀竟然认认真真在京都趣闻头版上回应了。

回应得十分简短。

大意是,这些都是正经科考上来的学子。

从童试到县试乡试,再到中进士,已经是许多人没有的造化跟努力聪明。

只因时运不济便嘲讽他们,实在有辱斯文。

在自己眼中,他们只是明珠蒙尘,作为陛下的臣子,作为承平国科考上来的官员,怎么可能没有真才实学。

有朝一日青云直上,那可未可知。

谁也想不到,纪炀头一次在报纸上回应那些一直损他的酸儒们,竟然是为酸儒们说话。

夸得这些名单上众人只觉得自己马上要飞黄腾达了。

这些被冷落的官员,以前哪个不是心高气傲,如今纪炀说他们明珠蒙尘,私底下头都要点酸了。

就算再谦逊的人,都会被这句话安慰到。

原本众人还在想怎么推辞,毕竟上这份名单确实不好听。

但纪炀这么一说,大家竟然有点期待怎么办?

他们都已经这样了,跟着纪炀得罪人又怎么样?

有这样赏识他们的大人,他们还有什么好求的?

总好过再留在翰林院,当个三年的见习进士?

挑剩下的又怎么样!

他们是明珠蒙尘!纪炀说的!

纪炀的本事跟眼力,你们不服的吗?

其实纪炀这话,不仅安慰了名单上的人,这世上时运不济的人可比高官厚禄仕途通达的人多。

汴京文报看到纪炀的文章好几日才反应过来。

他们是在嘲讽纪炀只能拿到次等人员名单。

这些大家都明白的。

可纪炀的回应,直接把问题上升到汴京文报是看不起这些辛辛苦苦却运气不好,人脉不行的读书人。

这下可不引起天底下所有时运不济官员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