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4/10页)

别看大家以前不着调,但几年差事下来,自然稳妥得很,各家又有照拂,所有人成长的都很快。

所以这事一直瞒着,等纪炀来了才讲。

纪炀办的报纸京都趣闻,一直跟国子监主簿办的汴京文报打擂台。

虽说京都趣闻隐隐站着上风,但人家报纸能打好几年擂台,也是不输的。

自从纪炀要回汴京消息传来,这两个报纸自然又在明争暗斗,一个诋毁,一会澄清反击。

就是在你来我往之间,发现京都趣闻下面一个撰稿人跟文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似乎是文家看重的学生。

那学生一查,真就是文家旧友当院长的嵩阳书院学生。

这一层关系慢慢往后查,自然找到背后的文学士。

嵩阳书院?

纪炀对这里有些熟悉,开口问道:“那文家四公子,是不是也在这个书院就读?”

林婉芸看过来。

这个文家四公子,就是当初想跟林家结亲,可几方势力中,只有他一头热乎的。

不过他心思单纯,所以林婉芸当时以为是个退路,不过再好的退路跟自由相比,林婉芸自然选择后者。

之后纪炀跟林婉芸去灌江府,那文四公子觉得林婉芸宁愿去荒凉之地吃苦,也不愿意嫁他,心灰意冷之下去了外地求学。

求学的地方,就是这嵩阳书院。

如此看来,文家跟嵩阳书院果然关系匪浅。

想起这事,算是坐实了文家跟嵩阳书院那个撰稿人的关系。

当年,也就是昌盛三十五年时,那时候朝中势力是林家,宗室相争。

文家算是墙头草。

现在昌盛四十一年,文家渐渐浮出水面。

果然,哪有什么真正的中立,无非是还没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隐藏自己的位置。

这也不是说明文家跟宗室联手了,只是他们如今利益点是一样的,所以看起来一致,必要的时候肯定会合作。

他们想的,都是保住自己掠夺来的土地,少交田税,拒绝把田税给到国家。

大白话就是,都想谋取私利,国家如何他们并不是很在乎,只要能正常运转,下面人过得好不好并不考虑。

纪炀在灌江府收拾的豪强们,除了通敌卖国那两个之外,其他人掠夺土地兼并田产的豪强,就是他们的缩小版。

或许他们的手段更柔和,对佃户没那样苛刻。

但也改不了他们吸血百姓的事实。

井旭忽然道:“若当初你跟文家小姐的事成了,或者林五姑娘跟文家四哥的事成了,那?”

那林家想反对宗室,就有文家拖后腿。

纪炀想平分土地,也是跟自家岳丈过不去,到时候最大的阻力,还会来自自家。

井旭一说,正想得意夸耀自己几句,就见颜海青跟晁盛辉一幅早就知道了的表情。

颜海青自然是吏部老爹给他分析的,晁盛辉向来话不多,但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又跟报纸的事接触最深,也想到这一层。

他们都能知道的,纪炀跟林婉芸自然明白。

或者说,他们当年就明白。

只是当年不知道文家的立场到底如何。

他家是忠君的,但也是忠于家族的。

如果国家利益跟家族利益并排,那又会先顾自己,再顾皇上。

现在再看当年的三派,实在是有些意思。

怪不得皇上更信林大学士,可惜林大学士那一派,只有他一人独自支撑。

宗室只想着敛财。

文家想着的是家族。

只有林大学士,想了国家,想了皇上,想了百姓。

众人一时沉默。

以前心里只是隐隐有些想法。

可今日跟纪炀吃酒,算是什么都明白了。

纪炀缓缓道:“若真继续做下去,谁也预料不了后果。”

谁能想到,这些纨绔有一天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选忠君,还是选其他路。

而纪炀的忠君更为可怕,林家忠君,忠于陛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