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3/4页)

如此平整的地面,虽说比不上砖石砌成,可总比泥土路要好。

看着他们灌江府还跟以前一样在发展,大家那份心终于放下些。

可在他们放心的时候,汴京赶来的书信还是来了。

皇上那边也隐晦提起,等到纪炀今年任期满,就会调回汴京,让他提前有个准备。

看到这封书信,纪炀确定皇上的想法。

汴京。

这次回汴京,可跟上次不同。

上次还能装装傻,充充楞,不太出风头。

这次完全不同。

纪炀倒是不怕的,甚至有点期待。

有些事情,只有在汴京才方便做,在灌江府搞基建固然快乐,可很多东西治标不治本。

虽说他没那么自大,觉得自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可有些事,必须要去做。

比如关市税,比如说田税。

不说跟更远西边的贸易往来,只说如今一年开一次,再到两三次的关市,其税收已经相当可观,用关市税来养活边关,乃至凉西州将士,定然不是问题。

他不是好战之人,但不好战,不代表不能养兵。

兵力才是他们贸易的底气。

更能让灌江府其他税收腾出空隙出来,让此地百姓的田税也变成跟潞州一样,甚至比潞州还要低。

纪炀可没忘,如今的灌江府虽然发展得还不错。

实际上每年的税赋比其他地方都要重。

此地百姓是要养兵马的,税赋向来要多。

其实当初在潞州的时候,纪炀就隐晦减免过当地税赋,说是两成,但种子化肥这种能免则免,他们实际到手的粮食要比说出来的多。

剩下的官府挣钱补贴进来。

在灌江府这,明面上三成,能用的优惠全都用上,当地百姓所得的粮食,还是比潞州扶江县百姓少。

说到底,这只能他在时候如此操作。

不说后面的官员敢不敢这么做,只讲大多数人只有增加的,很少有人会隐晦减少到手的银钱。

所以纪炀看着人人都夸灌江府发展的好,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治。

人治,便只能依靠官员的良心,当地官吏的态度,来决定百姓生死,决定今年的税赋是隐晦减少,还是多点苛捐杂税。

但直接明面减税这事,不是他能办的。

至少不是他在灌江府能办的。

要改关市税用途,要让灌江府,乃至潞州减免田税。

普天之乡之下,只有一个地方能办到。

只有汴京,只有承平国的都城朝堂。

不怪所有人外放官员都想回汴京,实在因为,那里是所有权利的中心。

那边一个小小的举动,便会影响千万人的生活。

汴京忽视灌江府,所以它乱了。

想到灌江府,纪炀等一批人来了。

想到边关将士,守城二十七年的吴指挥使成为吴将军,再成为一府的指挥使,官居四品。

想不到的时候,他们只是苦守边关的将士。

纪炀并非埋怨朝廷不作为。

如果可以的话,皇帝应该比谁都想让天下太平安稳,可惜哪有事事顺心的。

这会讲的,只是汴京那边对治下百姓的影响。

想要保住关市税用于百姓,想要真正减免百姓田税。

他的目的地只能是汴京。

这也是他从知县到知府之后,心里隐隐有的想法。

灌江府发展得越好,纪炀就越肯定,靠人治的地方,不可能永远泰康安稳。

只有法治。

只有把条条框框全都规定好,修改此处的游戏规则,这才不至于他走了之后便回归之前的状态。

运气好,遇到个不错的长官,运气不好,来个大贪官。

可治理地方,怎么能只看运气。

法治。

唯有法治,才能稍稍解决问题所在。

古往今来有句话可以形容这种情况,那就是人亡政息。

太依赖人治的地方,不会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