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3/5页)

反正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什么时间都能品。

古人对香的追求甚至能追溯到更早时候,如今的汴京也不例外。

每家马车上,不论男女出行,车上都会挂两个香球,里面放着各色香料,马车一路走过去,一路都是香味。

有时候只凭特殊熏香味道,都能认出是哪家的公子小姐。

原身在汴京时耳濡目染,对香也有些研究。

更知道朝中几位大臣亲自动手研究香料方子,也是一时美谈。

在名贵香料中还有个趣闻。

那便是苏轼在弟弟苏辙生辰之时,送了块海南沉香山子,这香一片便价值万千,一块更不用说。

苏轼还夸自己跟弟弟的感情跟沉水香一样贵重,更说弟弟的品格也跟这样美好的香料一般。

焚香有情调,调香更有情调。

木制香也好,鲜花香也行,只要调制的好了,那便是上等佳品。

坊间写香料的书跟诗句,更是数不胜数,甚至还有人总结了,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香如何如何。

比如纪炀收到这十个大箱子,里面已经注明什么香什么时候用。

这种细致活自然不是他好友们所做,必然是哪个心细的下人所为,这么分门别类地放好,正好方便纪炀闻香。

里面的香囊,香球,香坠也很不少,足够他研究世面香料了。

不过这箱子一打开,他的五斗院里已经香到两里地都能闻到!

纪炀在自己院子里辛苦闻香,期间又收到林家大公子来信,来信的时候也带了不少香料。

其中更有市面上都买不到的意和香。

这香料是一个大家所制,基本只提供宫廷使用。

信上也说,是陛下随手赏赐,让他送过来。

陛下?皇上?

他买个香料,怎么皇上也知道了。

怪不得连进贡的苏合香都有,沉香更有一小片。

林启的信倒是没什么调侃,至多是好奇,问他突然要这东西作甚,总不能是做香料吧?

这话看似疑惑,其实也是在猜测。

只能说,不愧为林家最看重的子弟,确实猜到一些。

纪炀给他回信时停顿片刻,还是把五分真五分假的书信写完寄走。

跟着一起走的,更有另一封给他手下掌柜的书信。

他在汴京那些铺子,统交给一个叫王伯打理,他此次写信,便是询问王伯认不认识卖鲜花种子的货商。

同样问了香料的事,

这信写的也是半真半假。

原身从昌盛三十二年四月出发,如今已经是昌盛三十四年二月,期间只有过年时通书信。

纪炀不知对方情况,只是模拟原身语气照常询问,所以也不知道这王伯到底如何。

更不知道是个忠心的,还是背主的。

这次做香料买卖,正好试探一番,把这条线给连上。

他既跟庶弟母子一脉早有恩怨,有些事还是早点做准备为好。

等书信全都寄出,还有扬州想买葫芦的书信,更有四周知县询问化肥生产进度的信。

别催了别催了。

今年的葫芦真的供应不上了。

凌家湖的化肥日夜赶工,真的供不应求。

给他写信也没办法啊!

自家东西太受欢迎,也是个错吧!

纪炀干脆把这些信件扒拉到一边,就当没看到,等到东西生产出来之后再说!

去年种出的葫芦,被扬州那边一购而空,想要葫芦器皿只能等到今年六七八月份葫芦收获。

化肥更是没法,鸟粪抬出来也需要时间发酵,否则用到田地里反而会害死庄稼。

凌里长已经紧急找其他村子人过去帮忙,但做太多,也赶不上周边几个县都要购买。

只能说幸好他们村修路了,否则运化肥的牛车都要堵在路上。

不过这样一来,扶江县其他村人,只要是勤快的,都从这上面赚了些银钱,日子宽裕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