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无法医治之国(第2/8页)

一项水利工程或许可以这样加紧进行,政治工程可就没有那么简单。现在看来,海瑞当时的处置可能是简单了点。他受理的案件如此之多,事实上也不可能不简单。可是他涉及到的问题,却又十分复杂:丈量土地,清退农田,平反冤狱,整顿治安,兴修水利,遣散募兵,刷新吏治,考核官员,以及推行“一条鞭法”(一种新的赋税制度)等,哪一件不是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海瑞的力量却很单薄,既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又没有得力的专门机构,仅凭一股政治热情,外加对善与恶的道德直觉,就希望快刀斩乱麻,在一个早上把百年积弊清除殆尽,其不能成功也自不待言。

对海瑞的弹劾几乎与海瑞在应天的改革同步进行,而且同样出手极重,攻势凌厉。给事中戴凤翔甚至危言耸听地说,在海瑞的治下,佃户不敢向业主缴租,借方不敢向贷方还债,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种肥田不如告瘦状”。如果不是因为海瑞自己清廉到无可挑剔,他一定会被描述成周兴、来俊臣那样的酷吏。内阁也深为海瑞的做法忧虑。他们想起一个医生,这个医生曾给病人猛吃巴豆,还振振有辞地讲什么医书上说“巴豆不可轻用”,当然要重用了。内阁觉得海瑞就是这样一个医生,应该迅速地将其从巡抚的任上召回,以免我们这个原本就病病殃殃的帝国被他过度的热情医得人仰马翻。

海瑞决定向张居正求援。

海瑞在京时,大约与张居正有过接触。在他看来,张居正这个人还是有头脑的,不至于和那些尸位素餐的大员们一样都是妇人。这时张居正已入阁三年,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此海瑞希望张居正能出来主持公道。张居正和海瑞一样,也主张革新政治,加强法纪,而且也讨厌苏(苏州)松(松江)地主,然而对海瑞的求援却表示无能为力。他给海瑞回信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9]他还说,现在朝廷对海瑞的议论,是“讹言沸腾,听者惶惑”。所以居正虽然忝列庙堂之末,也惭愧不能为奉法之臣说几句话。

张居正这封信历来颇受谴责,认为他阳为同情,阴为谴责,虚伪得很。我却认为张居正所言句句是实。当时朝廷上下确实已视海瑞为眼中之钉,必欲去之而后快,张居正帮他说上几句也无济于事,何况还不以海瑞的做法为然?当然不能怪他不援手。

那么,张居正自己做得又如何呢?好像也不怎么样。

张居正应该算是明代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在万历皇帝登基那年(公元1572年)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倒首辅高拱,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去世,担任元辅兼帝师十年之久。去世前九天,被加封太师衔,成为有明一朝生前获此殊荣的惟一一人。这十年间,万历皇帝其实不过只是他的学生(万历登基时九岁),慈圣皇太后对他又恩宠信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这十年间的皇帝圣旨和太后懿旨,不过是他张居正的旨意。满朝文武,也大多是他提拔、栽培的私人。这样的权势,海瑞当然不敢望其项背。

不过张居正和海瑞的地位权威虽然悬殊,两人的作风却颇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勇于任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等等,只是张居正比海瑞少了廉洁,多了权谋。张居正的政治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个人魅力也很让人倾倒。他聪明绝顶,机敏过人,博闻强记,明察秋毫,而且重礼仪,修边幅,里里外外都表现出一个贤相应有的风度。隆庆去世时,他与高拱同在内阁。高拱是首辅,他是次辅。因为明代没有宰相制度,只有阁臣制度,因此次辅也略为有些“第一副总理”的意思。但当时的廷臣们,都很厌恶高拱这个一号阁臣,而对二号阁臣张居正有好感。张居正为了排挤高拱,由宦官冯保穿针引线,与万历的生母李贵妃达成政治上的秘密协定,条件是尊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与万历的嫡母“仁圣皇太后”两宫并尊。这种向为正派臣僚不齿的行径,居然也得到了谅解。张居正当时人缘之好,威望之高,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