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第2/5页)

这是钟昭眼里的苏闻。

朝堂之上的他,百姓堆里的他,永远恣意。

他是朝京人尽皆知有才有名的状元郎。

是朝堂之上,永远为百姓着想,寻求护佑和福利的苏左相。

每逢中秋,他便坐于阶前,沐于月色,对身旁的钟昭说:“钟昭,朝京的月亮,要是一直这么圆就好了。”

朝京的月亮圆了七年,直到新皇继位。

那是朝京最为苦难的三年。

新皇荒淫无度,残暴为政,朝堂奸臣当道,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苏闻每一次上朝回来,脸色都非常不好。

钟昭在皇城外的马车上等他,每天都会有百姓过来堵车。

“苏大人,苏大人,求求您救救我们,只有您是在为民着想了。”

“苏大人,今年旱情严重,没有作物,能不能让圣上再开开国库啊!”

“苏大人,您可是我们所有的希望啊!”

每每这时,苏闻都会整理自己疲倦的表情,掀开车帘:“大家不必担心,都会好的。”

这一年,各封地纷乱,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朝京,都被士兵拦截在城门外。

病的病,死的死。

外贼趁机从边境侵犯,步步紧逼,朝中分为两派,一派依旧以圣上为中心,唯命是从,阿谀奉承。

一派以苏闻为中心,主张变革。

苏闻夜夜不成眠,挑灯写奏折,说难民现状,说百姓苦难,皆没有回音。

钟昭每日都陪在他左右,看大人日渐冰冷苍白的脸色,劝说:“苏大人,您休息一会儿,不差这一时半会儿的。”

“差。”苏闻说,“万一有一本,他能看得到呢?”

钟昭:“苏大人,他能不能看得到,您心里不是能明白吗?”

苏闻笔尖微微一顿:“钟昭。”

“我爹娘早逝,早些年居无定所,朝京对我来说,是天是地是家,我没有办法。”

“只要有一点机会,我都要保下他们。”

可这时候的苏闻,已经积病许久。

这一年中秋将至,苏闻再一次从皇城回来,他说:“钟昭,朝京的月亮,我或许看不到了。”

“苏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苏闻手里拿着一道圣旨:“今日圣令,边关战事吃紧,又丢了一座城池,我将奉命出兵,将其收回。”

钟昭又惊又怒:“可您是文臣!”

“朝堂之上那些只知道泡在酒肉池林中的武将呢!”

苏闻笑道:“所以,还能指望他们吗?”

“他们分明就是看您不顺眼,才让您带兵出去!”钟昭气愤地说,“苏大人!他们这是在害您!”

苏闻放下了手中的那支笔:“我以前总想着,会有一种方法可以救下大家,这支笔没用了,或许,拿起刀剑会有用吧,总要试一试对不对?”

“也好过成日在朝堂上,日复一日没有希望地等待。”

钟昭:“我随您去!”

出征那日,整个朝京的百姓都出门在为苏闻送行,仿佛苏闻这一趟再次归来,再带回来的就是胜利的消息,带回来的就是希望。

“苏大人!我们等您凯旋归来!”

“苏大人,您过去那么多年为国为民,这次也一定可以的。”

“苏大人,您一定要胜利啊!”

“苏大人,您是我们所有的希望了!”

钟昭与苏闻骑着马从百姓中走向城门,苏闻只浅笑着,只有钟昭知道,此时的苏大人早已是强弩之末,甚至还发着高热,是以苦药续命。

走出城门,是那种逃难的流民。

他们一个个眼巴巴地盯着军队,浑浊的目光说不清是期待还是憎恶。

“大家快让开!这是苏闻苏大人。”难民群里有人高喊,“苏大人无所不能,他一定会救我们于水火的!”

钟昭本以为苏闻会撑不了多久,可是他却在边关硬生生将自己从一个文臣逼成了一个武将,他有谋有略,一路带着军队收复了不少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