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第4/5页)

“听说六部都在牢里办公了,这大官确实急了。”……

南京百姓没事就聚在一起,大声嚷嚷“急了急了他们急了”,个个都变成了“急急国”居民。

一些官吏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面色苍白回来,许多家里不知道摔碎了多少一个就值得百姓吃一年的名贵瓷器。

南京百姓到处说“他们急了”的事,同样上了报纸,被带到了两广。

叶琛、胡大海和已经到达两广的许淑桢、陈火星本就在安抚百姓,现在有了报纸,如虎添翼,立刻给百姓宣读报纸,告诉百姓京中的事。

两广富户本来在观望,有些人还偏向当地豪强和士绅。

当他们看到报纸后,气得手脚发抖。

你们吃肉喝汤,我们连点渣子都没捡到,现在你们却要让我死?

当地望族了不起?你们倒了之后,我就是下一个望族!

“《大明律》拿过来!”

许多富户都在家中紧急翻书,看是不是有这一条保护他们的律令。

《大明律》太厚了,分类太多了,他们就算早就买了,也很少去读。

当看到那条白纸黑字的律令时,两广富户松了口气。然后他们把这一条律令抄写下来,揣进怀里当护身符。

“把账本拿来!”

看完《大明律》后,他们就要报仇了。不把这群人赶紧按死,他们就会死!

既然“善意取得”不会获罪,那他们完全可以把账本中异常的账目拿出来,呈给官府作为证据。

有些米店突然短时间内多了许多货,原本他们以为是海外贸易或者家中存粮,现在看来,有问题!请大人明察!

叶琛看着当地富户呈来的联名信,笑着摇摇头:“这就是利益。”

最后一环证据已经到手,他终于可以提刀杀人了。

胡大海看着老搭档阴森森的笑容,打了个寒颤。他反复想,一定要好好敲打家人,必须熟读《大明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勋贵。

什么?《大明律》太厚?谁会因为书太厚而不读书!找打!

反正自己不读的胡大海下定了决心。

两广的骚动因蒸汽船的机动力,几日后就传回了南京。

报纸将其大书特书了一笔。两广贪官污吏众叛亲离!在家乡人人喊打!甚至有人的坟都被愤怒的村民挖了!

毕竟,他们卖粮都是最先从当地卖,卖给自己家乡的百姓们。如果要收缴卖出去的官粮,先家破人亡的是他们的乡亲,甚至是他们的宗亲。

南京百姓看着报纸,唏嘘不已。

叶铮休息够后,提笔重操旧业,写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刘伯温私访记”,准备和“常伯仁屯田记”和“常葳屯田记”一样,将来扩张成另一个系列。

为同僚刷名声,叶大先生是认真的。

当戏上演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朱元璋和朝中诸公都没想到的奇迹。

刘基得知那个贫寒学子的家庭惨剧之后,就自费请来名医为其诊断,又给钱让其族亲照顾。那贫寒学子的健康状况好了许多。

或许是厚积薄发,或许是这出戏就是一个契机。那贫寒学子看了台上演的自己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伏地大哭一场,居然疯病好了。

刘基专门赶去探望了那位学子。那位学子年纪不大,已经两鬓发白。

他对着刘基深深作揖:“晚生会重考科举,熟修律令,入大理寺为官!”

刘基哽咽:“好,好志气,你一定可以!”

这位学子名为郑修,一个在原本时空中籍籍无名,或许早就死得如尘埃一样卑贱的人。

在这个时空的后世,郑修留下的审案探案著作《大明洗冤录》,与宋慈的法医著作《洗冤录》都为后世法律人士必读书目。“郑青天”与“包青天”“大宋提刑官”一样,都成为后世影视经久不衰的古代探案灵感库。

只是与包拯、宋慈不同的是,郑青天的仕途太顺利,每遇到他快搞不定的大案,都有一只太上皇带着太后出现,大喊一声“俺来瞅瞅”,平添了几分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