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羞耻的志向和后续(第3/4页)

刘基道:“皇上有意将你培养成副相,你还觉得没意思?”

王袆道:“没意思就没意思。要不我俩换换?”

刘基斩钉截铁道:“不换!”

刘基现在只当了个御史头子,负责监督百官、以及给朱元璋挑刺。

但他现在的工作不是挑刺,而是终于开始筹办他心心念念的“大明学宫”,组织一场文人的辩论战。

刘基作为主办人员,也会亲自下场带动气氛。他已经准备了许多文雅的骂人之词,希望自己能重现陈标的奇迹。

去中书省给朱元璋收拾天下这乱摊子,哪有和天下文人论战有意思?

刘基早就看那群看不起朱元璋却又想来大明做官的捏鼻人不爽很久,此次一定要挫挫捏鼻人的锐气。

王袆冷哼:“小气。师兄,你也不说说他!”

刘基道:“季师兄和朱允升先生年纪大了,你师兄准备接他们的班,去军营为军士们启蒙。只有你一个人被留下来。”

王袆瞪大眼睛,不敢置信地看着宋濂。

宋濂报以儒雅一笑:“是季先生和朱先生的推举。”

王袆立刻拉着叶琛道:“怎么叫我一个人!还有叶景渊陪着我!叶景渊兼任史官,难道他还能离开应天?!”

叶琛把手臂从王袆手掌中抽出来,理了理袖子,道:“我确实想留在应天,只是甘肃和山西已定,主公让胡大海镇守河套,他非把我要过去帮他治理河套,我也很无奈。”

叶琛叹气。他也不想啊。但胡大海一哭二闹三上吊,说自己学识字都困难,怎么当得好一方父母官。就算不为了他,为了河套饱受大元摧残的百姓,叶琛也得去帮他。

胡大海认识了几百个字,勉强能自己磕磕绊绊读书之后,别的没学会,给人套高帽子的本事越来越熟练。

王袆瞠目结舌:“只剩我?”

众人点头。

刘基道:“这是好事。中书省怎么能有好几个同一地的高官?小心皇上把我们当乡党一锅端。”

王袆:“……这和你们只留下我在中书省案牍劳形有什么关系吗?”

众人微笑。

浙东几人在那里欺负起年纪最小的王袆。准备过几年就致仕的朱升和李善长深深叹了一口气。

陈标疑惑:“朱先生,李叔叔,你们叹什么气,遇到什么麻烦了吗?有我可以帮忙的吗?”

季仁寿笑道:“你还真能帮忙。他们俩看江南人杰地灵,能人辈出,正感慨北方文教不盛。”

陈标了然。

虽现在大明官场上暂时还没出现乡党,但人皆有私心,见着朝中高官皆是南方人,朱升和李善长心中难免感伤。

季仁寿又道:“朱允升和李公的担忧也是我的担忧。朝中不可被一方人占据,官员所在地域必须平衡,否则不是好事。”

同一地的大臣难免同气连枝,做事有所顾虑;皇帝见朝堂被某一地文人所把持,肯定也会生出忌惮之心。这对朝堂、对他们这些大臣本身都不是好事。

陈标道:“大元科举取士的时候不少进士都是北方人,若论文教,北方不一定比南方差太多吧?”

李善长苦笑:“元人忌惮南方,南方取士较少。北人儒士几乎都被元朝廷吸纳,让这些人立刻在大明为官,就算皇上不介意,他们自身也要为操守德行犹豫一二。”

陈标完全没想到这一茬,经李善长解释后,才意识到文人要脸,立刻另投他主很难,也难以被信任。北方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恐怕要到下一代皇帝,才愿意出仕。

陈标挠头:“真麻烦。还好和我没关系,让皇上去头疼,我相信他一定有办法!”

连浙东几个文人都停止了内斗,盯着陈标默默无语。

陈标疑惑:“我说的哪里不对吗?”

刘基道:“没有不对。确实,让皇上头疼去。他已经是皇上,这等国策,该他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