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火炮和准备北伐(第2/8页)

刘琏叹气:“陈先生说,现在不理解没关系。只要他们把自己要教导的知识背下来,将来遇到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情形时,总能派上一些用处。”

朱同好奇:“主公看过陈先生编写的课文吗?”

朱元璋点头:“看过。”

自家宝贝儿子教导别人的内容最先肯定会先交给他,一些用在课文中的明王军中的事例,还是朱元璋提供的材料。

这三个人不敢说,朱元璋却知道,陈标不仅教导这些人军事、治民、缉盗等知识,还教给他们“政治”。

如果上峰索要好处怎么办?如果朝中有权相从中作梗要求他们投靠怎么办?如果亲戚宗族打着自己的名义做了很多坏事怎么办?如果自己被朝中污蔑怎么办?……

陈标对他说,许多底层出身的将军会打仗,但不会“政治”。

他们成为朝廷高官,自己的命运就不仅仅是打仗能不能打赢决定,甚至也不是对主公的忠诚而决定。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陈标不认为几月的课程能让他们懂“政治”,但他至少要提点这些人,让他们将来遇到这些事的时候不要慌,要相信主公。

“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做,就写信询问主公吧。”

这是陈标给他们的最终答案。

陈标亲眼看到的现在的主公是一个对下属很好很宽容的人。每次见到主公,主公总是很不注重形象地哈哈大笑,好像心胸非常开阔。

陈标不知道如今的主公是怎么变成那个历史中暴虐的洪武皇帝。但人的变化,总该是有原因的。将军们如果自己不改变,仍旧“遇事不决问主公”,给朱元璋以足够的安全感,朱元璋或许就不会举起屠刀。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无奈的答案,如果这样做都没用,那陈标也无计可施了。

那谁都无计可施了。

陈标对着自家老爹感慨。朱元璋频频点头,然后轻轻揉着儿子的脑袋,夸赞儿子说得对。

朱元璋看着三个曾经自恃才高,对陈标还有些不服气的年轻人,如今一口一个“陈先生”,提起陈标的时候眼中都有光。

朱元璋又想起自己的心腹们在累得动弹不得的时候,趴在桌子上提起标儿,提着提着脸上就忍不住浮现笑容,眼中也有光。

他不由笑了笑,眼中仿佛也闪烁着点点星辉:“你们有收获就是好事,我就能和你们的父亲交代了。”

三人不知道为何,稍稍有些羞赧。

这羞赧或许是他们曾经看不起那些文盲将军们,也或许是他们曾经试图向陈标“挑衅”。

刘琏道:“听了将军们讲解的治兵之法,至少在带兵打仗上,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朱元璋脸一黑。

什么叫“至少”?你这个毛头小子还认为自己说得很谦虚了是不是?怪不得刘基会把你压在家里不让你出仕!

朱元璋忍不住苦口婆心道:“你们不仅要学习标儿的学识,更要学习标儿的为人处世。以后你们做官,与人打交道的本事比你们做事的本事更重要。标儿能获得文臣武将交口称赞,连守城的士兵和与陈家打交道的行商都对他赞不绝口。你们能学到标儿的一两成,和同僚就能和睦相处。”

刘琏皱眉,似乎对朱元璋所说的话不太赞同。

宋璲打圆场道:“陈先生也这么提点过我们。就说这批改功课,自己一个人闷头做和三个人一同做,效率完全不同。以后做官后,不仅同僚,还有上峰和下属需要联络。人际交往就像是水道,只要堵塞了一处,就可能造成决堤。”

刘琏也想起陈标的话,眉头舒展开来,瓮声瓮气道:“主公教训的是。”

朱同也拱手听教。

朱元璋见三人听从教诲,心里却不是特别高兴。

他突然发现,自己给标儿找了三个助手,怎么仿佛又加重了标儿的负担,给标儿多加了三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