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文人们的玲珑心思(第4/8页)

陈标舔了舔嘴唇,意犹未尽地看着吃光的糖葫芦。

他快到换牙的年龄,总感觉牙齿随时都可能松动,不敢吃太酸太甜的零食,隔很多天才奖励自己一串糖葫芦。

陈标十分珍惜地舔了舔糖葫芦签子,看得朱升都忍不住想再给他拿一串了。

不过陈标很有自制力。许多人都心疼他,想要让陈标再吃一点零食,陈标一直都拒绝。

把糖葫芦签子丢到垃圾篓里后,陈标才继续道:“或许季先生并不是想破局,而是顺势入局呢?朱先生,我今天想去小学授课。”

朱升叹了口气,道:“去吧,我留在这里。”

朱升摸了摸陈标的脑袋,道:“可以多玩一会儿再回来。你还小,不该如此劳累。”

陈标笑道:“谢谢朱先生关心,我有分寸。累了我肯定会休息,不会勉强自己。对我来说,处理这些可比陪弟弟们玩有趣多了。”

朱升目送陈标离去,再次轻轻叹了一口气。

他明白刘基所想。刘基担心他利用自己的阅历和见解影响标儿。

他也的确如刘基所想,想要试着影响标儿。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朱升明白,他和刘基都小瞧了标儿。标儿面上看着再谦虚,骨子里却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冷漠和骄傲,认定的事很难被人撼动。

或许只有标儿的至亲,能影响他的思想。

这样的人,是明君?暴君?还是圣君?

不到未来,谁也不知道。

倒是他自己,渐渐被标儿影响,对自己所思所学产生了迷茫。

朱升看着手中的文书。

不,或许他不是被标儿影响,而是被应天城中与这个乱世格格不入的欢快幸福气氛而影响,开始不自觉地偏向朱元璋。

圣人学说,不是为了当圣人而创造一种学说,而是为了救世济民。

孔圣人是如此,孔庙圣贤是如此,朱子程子也是如此。

既然百姓过得很好,那圣学为何不能改变?

圣学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

陈标来到小学校时,季仁寿正在为小学生们授课。

季仁寿看过小学生们上次月考卷子,又旁听了几堂课,估摸出小学生们的学习进度。

无论是连环画一样的教材,还是那个简单却从未有人想到过的黑板粉笔,都让季仁寿深深震撼,爱不释手。

他手捧应天小学的课程表,看着课程中不仅文武皆有,还有劳动课和实践课,不由感叹,这“小学”确实是商周时真正的“小学”,教授的内容都是贵族子弟应该学的知识。

若朱元璋得到了天下,这些人就是天生贵人,直接可以躺在父辈的功劳上当高官侯爵。

这样的人,他们还需要学经史子集吗?

当然需要。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会普通百姓的思维。

同时,他们也该学会如何“牧民”,跳过科举那一步,直接学习如何做官、做实事。

季仁寿看懂小学课程背后的含义后,深深敬佩制定课程的人的深思远虑。

当他询问这些课程是出自哪位高才之手后,小学里自称“教职员工”的教书先生们笑道,“当然陈小校长,陈家标儿啊”。

季仁寿被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时候,他想起刘基所说的“忘年交”,终于有些明白了。

季仁寿藏起心中震撼惊讶,开始为小学生们上了第一堂课。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明明他已经为人讲学无数次,但第一次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季仁寿讲解的是最浅显的理学课,即讲解什么是理学,理学有什么用。

这本应该很枯燥,但季仁寿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还兴致勃勃在黑板上画画,小学生们竟然也能听得进去。

陈标趁着季仁寿背过身写黑板的时候,悄悄坐到了周骥身边。

把正在打瞌睡的周骥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