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不同的主公和谋士(第2/6页)

施耳又道:“长江以南,方国珍和陈友定没有雄心壮志,只知道据图自保;朱元璋虽自立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但他只得了建宁路的几个小港口和福建部分崎岖山区,算不上什么大势力。”

张士诚不住点头。

施耳在长江以南划了一道线:“陈友谅背主自立,吞并徐寿辉原本领地,已经是长江以南最强大的势力。”

张士诚眯着眼睛,道:“施先生的意思是,朱元璋地盘少,连老家都被我占了,又昏招不断,麾下武将、文臣、士民皆背叛他,不足为惧。陈友谅却是个厉害的对手,绝对不能让其坐大?”

施耳松了一口气。主公听懂了,太好了。

“确为如此。”施耳道,“如今元末乱世仿若春秋乱世,群雄逐鹿。陈友谅悍勇狡诈,是个枭雄,恐怕将为主公逐鹿中原最大的敌人。”

张士诚又捋了捋山羊胡须,道:“那施先生的意思是,我帮朱元璋打陈友谅?”

施耳耳边顿时嗡嗡响。

他真想拎起桌上砚台,反手拍张士诚脑袋上。

不让你帮陈友谅,你就要帮朱元璋?你脑袋里就只有一根筋吗?!

施耳压抑住心中的暴躁和鄙视,道:“主公应当两不帮,坐山观虎斗,看朱元璋和陈友谅两败俱伤。主公可接受陈友谅邀请,做出要攻打朱元璋的姿态,逼迫朱元璋与主公通信求和割土。”

张士诚拽了拽胡子:“如果朱元璋不肯求和呢?”

施耳阴狠道:“那主公就整装待戈,等朱元璋和陈友谅战事焦灼,立刻同时对朱元璋和陈友谅出兵,逼迫他们做决定!若他们大军回返,就掠夺人口和财产而归!如果他们派人求和,就与他们讨价还价,占得一二要塞,不把他们逼迫到极致,让他们继续打!”

张士诚仍旧有些犹豫:“如果他们一方迅速败了,那我们的算盘不是落空了?”

施耳还没说话,一人开口:“陈友谅势大,朱元璋顽强,此战应当难分胜负。若有一方速胜,定是合了天时地利,非人力为之。任何战略都会有风险,我等只为主公献策,言明得失。主公英明多智,我等不敢为主公断。”

施耳看向那个开口说话的人,插话的人名叫陈基。

陈基是大儒黄溍的学生,随老师游学京城时,直接因为才名被授予授以经筵检讨一职,即宫中大学士,陪皇帝读书、为皇帝起草诏书。

陈基因为获罪避归吴中,被张士诚请出,为张士诚起草文书。

平时陈基很少主动献策,多是闷头为张士诚润笔,和锐意进取的施耳完全不同。今日他居然当着出头鸟,让施耳有些疑惑。

张士诚点了点头,道:“说得也是。你们再多献几个策,我回头再看看。”

张士诚这么一说,施耳眼中闪过一丝黯然,默然回自己的座位。

群贤们倒是非常高兴、

如果施耳一个人把话都说完了,还有他们什么事?

大家纷纷献策。他们虽都不支持张士诚帮陈友谅打朱元璋,但内中各有谋算。

有的人如施耳一样,认为朱元璋不足为惧,陈友谅势大,不能让陈友谅更加强盛;有的人认为有朱元璋作为抵挡元军的屏障,元朝廷才会让张士诚继续安稳下去;有的人认为要留着朱元璋这个蠢货当对照组,张士诚才能迅速收复民心……各说纷纭。

张士诚被说服了。不过他还是为了自己主公的威严,说之后再做决定。

施耳离开时,追上陈基,邀请陈基同车。

他上马车后,问道:“敬初,你当时为何阻拦我继续献策?”

正闭目养神的陈基睁开眼,淡然道:“主公是刚愎自用之人,你若说得太多逼得太紧,他会反其道行之。”

施耳哑然。他的表情有些颓然。

陈基在心中叹了口气,对施耳拱手:“施公,你何必对他如此上心?难道你也真信了那些人说张士诚是明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