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困难与机遇(三)。(第8/11页)

屿进公司声称没钱,没有能力增资。

而这个时候,【京城畅想】手里却筹集了1270万美元,大概就是1亿RMB,打算注入香港畅想。

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当时香港畅想的资产来计算,这一个亿注进去,京城畅想的持股比例将从33.33……%,爆增到90%以上,另外两家就彻底被边缘化了。

于是,柳纪向本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讲义气,以及符合当时国资改革,混合持资的原则,把京城畅想搞来的这1270万美元借了550万给屿进公司。

让屿进拿着京城畅想的钱,去增持香港畅想。

毕竟之前用了人家的准入许可和进口渠道嘛,不能扔下屿进。

最后的股权比例是,“【京城畅想持股】53.3%;【屿进公司】持股43.3%;【技术转让公司】因为没有增资,变成了3.4%。”

再然后,柳奇才更骚的操作来了。

【香港畅想】上市之后,不但没有越来越好,反而跌成渣渣了,代理生意做的一天不如一天。

到了97年,每股跌到只剩0.29港元一股,两毛九……垃圾中的战斗机!

按这个市值,屿进公司持有那43.3%就都卖了,也无法偿还借京城畅想那550万美元的增资资金。

香港畅想这时候就是一个空壳子了。

而与之相反的,【京城畅想】因为电脑业务的蒸蒸日上,已经是国内第一了,赚的盆满钵满。

PC业务也成了畅想最核心的业务,没有之一。

柳纪向一看,这不行啊,香港畅想再不救就凉透了!

于是,柳纪向又来了一波大势所驱、仗义疏财、神来之笔、经天纬地,而且看上去很合理的骚操作。

他把【京城畅想】的电脑业务及资产剥离出来,注入到香港畅想……续命!

只是实在想不通,一个代理业务、为了许可证和批文而存在的公司,怎么就舍不得呢?屿进公司的情义也是够大的,怎么就扔不下呢?

当然,也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反正这一波操作下来,香港畅想原地复活,立地成圣。

只不过,京城畅想变成了没有实体业务的投资公司,而香港畅想却活了。

不对,有实体业务!

前几年,柳纪向看准方向,投资了一波房地产,名副其实计研所旗下的房地产公司。

到了这个时候,香港畅想,也就是实体的【畅想集团】,股权比例是:【畅想控股】(京城畅想)70%多,技术集团2%不到,屿进公司20%多。

经过两三年的二级市场稀释,还有畅想投资,主动减持,到2000年,大概是畅想投资40%多的股份,屿进20%不到,剩下都是小股东。

这就是畅想集团的股权分配。

别急,还没完,【畅想集团】的大股东是【畅想控股】。

【畅想控股】的股权还没收割……不!操作完呢!

其实直到97年,畅想控股,也就是原【京城畅想】,都是100%国资。

只是97年后,柳纪向先是说服计研所,拿出35%的股份作为员工持股。

就是,畅想的天下是员工们打下来的,计研所应该给职工们一个福利。

这波操作堪称,收买人心的经典。

变成了,计研所65%,畅想职工持股35%。

随后,与柳纪向私交慎密的泛洋投资卢之强,又通过公开招股的方式,拿到了从计研所手中出售的29%畅想控股股份。

这波操作也没问题哈,都是合理合法的。

公开招股,谁都能买。只不过,泛洋比较幸运,竞价的就泛洋一个。

你就说,巧不巧?

(泛海是2009年的事儿,剧情需要提前出场。另外,书中畅想和现实没关系!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于是,畅想控股的股权结构现在就是:计研所36%,职工持股大会35%,泛洋投资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