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2/3页)

“不是,我方才听两个黄马褂的感叹说九爷真孝顺,这么多银子都舍得献给皇上。”

“九爷?”

“你是外地进京的吧,九爷就是当今皇上的九阿哥。”

“哎,我方才还听那些侍卫说快点搬,搬完了这家还得去下家呢。要是搬慢了,都不能准点回家呢。”

“乖乖,九爷到底献了多少银子?”

围观的百姓便都跟着队伍数箱子。但那些箱子大小不一,不好数。最后索性数马车。三家银号的银子,二十辆马车足足拉了两趟才拉完。那马儿都累出一身汗,那些侍卫都吭吭哧哧跟在后面帮着推。

一直到有耳朵尖百姓的听到侍卫互相说“五十七万两银子竟然这么多”,百姓才知道,竟是五十七万两。

晚膳时间都没过,这桩新鲜事就传遍了京城。私底下说什么的都有,但更多的还是赞赏九爷孝顺,毕竟不是每家的儿子都愿意把真金白银掏出来。

毓庆宫,太子暗暗看好戏的同时又很不爽,被太子妃劝了好一会才收拾好表情,按计划准备晚上的事儿。

好不容易把这趟差事了结,已经到了晚膳时间。

八爷本想直接告辞去办自己的事,不巧太子早派了心腹凌普在户部等着,请他和四爷去毓庆宫。

耐着性子来到毓庆宫,八爷才知,一向看他和老九老十不顺眼的太子爷,今儿个竟然要做东,在毓庆宫为老九设宴,要四爷和八爷帮着他准备。

毕竟九爷的银子,帮他们俩卸下了连日的压力。

八爷想推,但太子有备而来,不容他替九爷拒绝,且说明他中午一得到消息,就已经开始准备晚宴,且已经向康熙爷请示过,这会儿收到帖子的兄弟们估摸着差不多都该到了。

说是毓庆宫设宴,但毓庆宫狭长又挤巴,前边太子办公后边女眷起居,不合适。很久以前康熙爷专门在毓庆宫南边,箭亭东边专门划了一片共五间屋子和一片小空地给太子用。此次设宴便在此处,正好离御膳房也近。

·

康熙爷的皇子们,已经很久没像今日这般齐聚。

太子主位,接下来是封了直郡王的大爷。然后是同样封了郡王但因在老十三额娘丧期剃发,被降为贝勒的三爷。

接着是已经当了几年贝勒的四爷、五爷、七爷、八爷。这几人中八爷比较特殊。他是和前面几个哥哥一块儿被封爵,但康熙说他年纪比哥哥们小太多,暂居宫中,等着和老九老十等人再一块搬出宫去分府单住。所以,他至今还住在九爷隔壁的干东头所。

接下来是上次封爵时因小两岁且正和康熙爷闹别扭,没赶上的光头阿哥九爷。再次位置则是十爷、十二爷、十三爷和十四爷。

这样的场景,只有在太子尚年轻,大阿哥也还没封爵时,才会出现。那时候太子端着好哥哥好兄弟的架子,年年都会亲自下帖子请皇兄弟们过来聚一聚。等到康熙爷封了几个较年长的皇子后,皇子们野心也渐渐大起来后,太子便不再如此。

今儿个发生献银子这样的大事,太子被太子妃劝了两回,琢磨着趁机好好往上抬抬九爷。用的是“九弟纯孝,皇阿玛甚是赞许,孤深感钦佩”的引子。

太子这回准备做的足,连今年才十一岁的十五阿哥、九岁的十六个、七岁的十七阿哥都请来了。

下午的手,太子亲自到康熙爷那边郑重请示,康熙爷沉思片刻便点头应允,甚至对李德全吩咐:“让御膳房给加几道新鲜菜,不许几个年幼的饮酒。”

太子的帖子,直郡王实则不想应。但听来人说今日发生了那样的大事,早早从城西大营赶回来看好戏。其余皇子中,有不太乐意来的也都没忍住。

看起来兄友弟恭,但几个年长的心里门清:这两年老八和老九老十拧在一块,杀伤力颇大,太子很头疼。今日这般抬高老九,摆明了就是想离间老八老九。